华大夫讲堂揭秘分泌性中耳炎
神秘的分泌型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又叫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等,
是因咽鼓管阻塞引起的,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常因炎症性阻塞、机械性阻塞、气压骤变引起.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因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治疗不恰当或不彻底所致.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别名
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中医称之为“耳胀耳闷”
分泌性中耳炎
危害
可导致听力下降,累及平衡能力及语言发育,影响学习和生活。
并发症
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胆固醇肉芽肿、后天原发性胆脂瘤等。
检查
鼓气耳镜检查、显微镜检查、声导抗测试、骨膜穿刺、鼻内镜检查、CT等。
诊断
鼓气耳镜检查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诊断方法。
饮食建议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避免诱发过敏的食物。
病因1.咽鼓管阻塞常见于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以及头面部放射线治疗后。也可因为鼻中隔偏曲、鼻腔填塞物堵塞等引起。
2.上呼吸道感染或变态反应如急性鼻炎、鼻窦炎、鼻咽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肿胀的鼻甲或淋巴组织堵塞咽鼓管咽口,或咽鼓管本身的炎症水肿粘连所致。
3.气压损伤乘飞机或潜水过程中,气压变化过快,中耳内气压不能及时平衡所致。
4.细菌及病毒感染中耳某些类型的细菌及病毒感染也可引起本病。
典型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婴儿对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
诊断依据1、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
2.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3.辅助检查: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术:在耳显微镜或内镜下,于鼓膜前下方进行穿刺或切开,若有浆液样或黏液样液体流出则可证实分泌性中耳炎的存在。其为一种有创性诊断方式,不但可以明确诊断,同时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方针
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防止鼓室粘连和中耳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生。
药物治疗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1.鼻腔收缩剂: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常用药物为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药物,一般疗程不超过1周。
2.黏液促排剂:可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常用药物有:盐酸氨溴索等药物。
3.抗生素:在急性期内,可短期内使用敏感抗生素。
4.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于无糖尿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口服,但只可作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
5.鼻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鼻腔炎症状态,消除炎症介质,局部作用于鼻腔、鼻咽、咽鼓管,全身副作用小。
手术治疗
1.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①鼓膜穿刺抽液:可有效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②鼓膜切开术:适用于分泌的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者。
③鼓室置管术: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
④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采用咽鼓管激光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病程大于3个月以上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2.儿童及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选用鼓膜置管术,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持续在4月以上伴有听力减退和其他症状;持续或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伴有高危因素存在;鼓膜或中耳结构损害等患者。
日常护理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烟酒刺激,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饮食上应避免引发个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食品等;擤鼻涕时勿双手同时捏紧前鼻孔用力擤鼻涕,应该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清理鼻腔的分泌物;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不要头部太低;鼓膜置管期间应避免耳道进水,以防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饮食调理
予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温凉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烟酒,避免引发个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食品等。
来源:网络
组稿、设计、排版:华小编
监制:朱镇华大夫工作室
END
一个有温度的
中医科普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lcbx/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