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男婴不易被说话逗乐,原来是这

东南快报记者钟文兴/文

近日,

一名来自福州福清的年轻妈妈

抱着5个月大的儿子多多(化名),

来到福建省妇幼看病。

多多长得很可爱,

可这位妈妈却满脸愁容,

原来,

多多虽然已经5个月大了,

却一直不会笑出声,

很少发出“啊”“呜”的声音,

说话逗他,他也没反应,

这可急坏了家人。

接诊的是该院语言迟缓专科门诊李国凯医生,他听完这位妈妈的诉说,考虑该婴儿存在听力问题、自闭症、脑瘫或其他发育迟缓等问题的可能。经过详细检查,症结找到了——多多的听力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左耳重度耳聋,听力损失达65分贝,右耳轻度耳聋,听力损失35分贝,均超过正常值20~30分贝。

看到检查结果,多多的妈妈这才猛然回忆起来,多多出生时,他的听力筛查没有通过,但没有及时带他参加复筛,这才出现了这些问题。所幸多多年龄还处于较早干预的范围内,医生叮嘱这位妈妈,除平常需要加强孩子听觉言语刺激,要及时就诊耳鼻咽喉科,做好早期干预。

昨天是第20个全国“爱耳日”,记者了解到,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很高:正常产的新生儿中,个中有1~3个出现双侧听力障碍,而在重症监护室住过的新生儿个中就有1~3个听力障碍。

1家长应重视新生儿听力早期筛查

李国凯医生介绍,听力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健康发育尤其重要。中重度的听力障碍使儿童出现了言语语言障碍或延迟、学业不良以及较多的心理问题。

他表示,家长应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这是因为小儿的听力障碍往往难于发现,家长容易忽视。仅仅靠家长的观察,几乎不能在1岁内发现宝宝的听力障碍,多数到了2岁至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注意,这时候就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据悉,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包括初筛、复筛、诊断、干预和随访等。其中:

?初筛:初筛是指一般新生儿出生后3天左右住院期间进行;

?复筛:如果初筛不通过,42天左右进行复筛;

?诊断:如果复筛不通过,需要在3个月龄内进行诊断,诊断一般包括诊断性耳声发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声阻抗等听力学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耳部CT或者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条件可以进行耳聋基因的检查;

?干预:如果确诊为永久性感音神经性耳聋,需要在6个月内进行干预,如佩戴助听器等,如果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在1周岁后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如果是传导性耳聋(中耳积液),可以观察,大部分能够自愈或好转,必要时药物治疗或者手术;

?随访:如果属于听力损失高危儿如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即使通过,也需要进行在42天、3个月、6个月进行听力复筛随访至3岁。

“发现宝宝有听力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行动。”李国凯医生提醒,听力障碍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听障儿童的语言发育就越可能达到正常。不管听力损害的程度是轻度还是重度,只要在6月龄前被发现,且患儿的认知能力正常,经过干预如过验配助听器和(或)植入人工耳蜗等措施,患儿的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正常水平。

2家长应该如何保护宝宝的听力?

李国凯医生介绍,有些宝宝出生时听力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会逐渐变差,因此,即使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了,也应该观察宝宝的听力反应和语言发育情况,如果发现以下三种情况,应该及时就诊:

?听觉反应迟钝:如睡觉时异常安静,很少被大声吵醒;对大声有反应,对小声不理会等。

?言语发育迟缓:如3个月不会被大的声音惊醒,不会笑出声;6个月不会寻找声源;10个月仍不会发“baba”,“mama”等声音;1岁半时仍不会说1到2个有意义的词;2岁左右只会说1到2个词,如“爸”、“奶”;只会重复别人的话,不理解别人说话等。

?日常行为及交流有障碍:如平时性格暴躁,不听指挥;平时较为孤独,不愿交流;别人和他说话,他不看别人;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答非所问;反问较多,常把电视音量放大;唱歌或做操时,常合不上节拍等。

他特别提醒,听力保健以预防为主。家长还应做到五个“防。

?防出生缺陷——孕期的时候要注意防止对胎儿不利的各种因素,如果家族里有耳聋病史的,可进行耳聋基因检查,指导生育;

?防外伤——不要随便掏耳朵、不要打孩子,要注意避免孩子高处坠落、交通意外等导致耳朵和头部外伤;

?防感染——要积极防治中耳、外耳炎症,计划免疫接种,防治容易导致感音神经聋的传染病;

?防噪声——注意避免各种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尽量避免小朋友燃放鞭炮;

?防耳毒性药物——所谓的耳毒性药物是指能够引起听神经系统损害而造成听力下降甚至全聋的药物,现发现百余种。常见的有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治疟疾药如奎宁、止痛剂如阿司匹林。这类耳聋往往是“一针见聋”,就是只要一用,宝宝听力就会受损。因此,如果能不用尽量不用。如果有耳毒性药物致聋家族病史的宝宝去看病,一定要告诉医生用药要避免该类药物。

新闻多一点

儿童听力常见问题答疑:

1、听力筛查不通过,宝宝听力一定有问题吗?

答:听力筛查不通过,宝宝听力不一定有问题。当然,听力筛查不通过宝宝听力有问题的可能性比听力筛查通过的宝宝大很多,但是大多听力是正常的,只是因为耳道内堵塞了羊水、胎脂等,影响仪器的收集;或者因为宝宝中耳腔内的羊水还没有排出;还有就是技术人员操作不正确、检查环境太吵杂、检查时宝宝不够安静等原因。

根据我们的数据,听力初筛不通过的宝宝,听力有问题可能性是2%左右,听力复筛不通过的宝宝,听力有问题的可能性是20%左右。

听力筛查不通过,爸妈们不要太过担心,也不能掉以轻心,按照医嘱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2、宝宝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了,为啥还会出现听力问题?

答:1)、听力筛查仪器准确性一般在95%以上,但都有可能会漏诊部分听力有问题的宝宝;

2)、有些宝宝出生时听力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会逐渐变差,我们称为“先天性迟发性耳聋”,比如说“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3)、有些宝宝出生时听力是正常的,但是后面因为感染、噪声、外伤、药物等种种原因导致听力下降,我们称为“后天性获得性耳聋”,比如说腮腺炎后宝宝出现的耳聋;

3、医生诊断说是感音神经性耳聋,有药物可以治疗吗?

答:感音神经性耳聋是指耳蜗或者听力神经出现了障碍导致的耳聋,除突发性耳聋可以使用一些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的药物挽救部分听力外,其余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特别是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几乎“无药可治”。

正确的干预办法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等进行听觉补偿,让宝宝能够尽早听到声音、听清声音,学会说话。千万别相信网络或者某些“神医”鼓吹的“药物治好耳聋”,否则不但浪费钱财,还耽误了宝宝干预的最好时机。

4、家里人中都没有耳聋病史,宝宝耳聋会是遗传的吗?

答:耳聋有一种遗传方式是隐性遗传,就是爸爸妈妈每人都携带一个好的基因(a)和一个耳聋基因(A),如果遗传给宝宝两个基因都是好的基因,那就是健康人(aa);如果遗传一个好的基因(a)和一个耳聋基因(A),那就是跟爸爸妈妈一样都是携带者(Aa:携带耳聋基因,但是不发病)。如果宝宝不幸遗传爸爸妈妈的都是耳聋基因(A),那么他是耳聋患者(AA)。

5、助听器会影响听力吗?

答:只要验配合适的助听器,正确使用助听器,是不会导致聋儿听力下降的。有些聋儿验配助听器后耳聋加重了,是其本身疾病导致的,与助听器并未关系。

6、助听器不急着配,可以等宝宝长大一些再验配吗?

答:一旦确定宝宝是不可逆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就应该尽早验配助听器,一旦错过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1~3岁),将影响儿童语言发育和智力发育。研究发现,聋儿的语言发育水平与听力障碍严重无关,而与发现、干预的早晚密切相关。国外有出生1个月就验配助听器的。

7、助听器验配与眼镜验配一样,随便在大街上买一个就行吗?

答:验配助听器必须经过准确的听力学评估、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和进行正规的验配。任何一个环节不正确都会影响效果,甚至影响听力。

8、戴上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聋儿自然就能学会说话了吗?

答:现在的助听器虽然功能强大,但是肯定不如真耳,特别是年龄过大、耳聋较重的聋儿,必须要经过正规的语言训练,才能达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语言水平。

9、什么时候需要植入人工耳蜗?

答:助听器佩戴3~6个月无效的时候,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人工耳蜗需要通过手术植入人体,其比助听器功率大、音质好,适用于极重度耳聋的患儿。

小贴士

“爱耳日”当天,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福建健康”名医工作室成员李瑞玉也发出提醒,若想爱耳护耳,应做到:先天性聋、家族聚集性聋、耳聋伴有身体其他异常表现的要注意是否携带耳聋基因;感冒、鼻塞、流涕、耳闷时不建议搭乘飞机、潜水,平时动车高铁过隧道、飞机升降时不建议睡觉,应该多做吞咽动作;用力擤鼻涕是不良的习惯,建议回吸完咳出,同时观察回吸痰中是否带血,不易吸的鼻涕应该一侧一侧轻轻擤鼻子清理;不建议经常使用挖耳勺挖耳,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尽量避免暴露于噪声环境,不长时间戴耳机、接打电话,戴耳机应该调小音量;平时使用药物,尤其是本身听力就有问题的人在使用药物的时候要注意药物是否有耳毒性(很多儿童时期感冒发烧用药后耳聋的病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用了耳毒性的抗生素);突然出现耳鸣、耳闷感、听力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就医以挽救听力,时间就是听力。

综合儿医坊

编辑:钟文兴

5兄弟4人得癌,居然都是因为它,这种一级致癌物,别再吃了!

免疫力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用9个简单的方法激活它!

收藏这份名单,寻医不再烦扰——位双认证名医大咖落户“福建健康”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lcbx/65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