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涨姿势经常挖耳可能诱发中耳癌
众所周知,耳内过多滋生的“耳屎”会骚扰我们,有时甚至瘙痒难忍。因此,很多人常不由自主地自挖耳朵,并且成了习惯,不挖耳朵就感觉浑身不自在。
更可怕的是,挖耳朵的工具五花八门:挖耳勺、棉棒、火柴棍、曲别针等,不一而足,一旦耳痒,则不分时间、地点,随痒随挖,殊不知,此举暗藏诸多祸端。
人们一般以为“耳屎”就是耳内的垃圾,其实它有一个非常有意境的学名叫“耵聍”。
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的黏稠液体,富含许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耵聍可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发挥抑菌和杀菌的生理功效;还可阻挡灰尘、小飞虫等进入外耳道,保护鼓膜。
耳内耵聍多少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在人们说话、吃饭、打哈欠时,耵聍会随下颌运动,借助耳道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干燥成痂、自动排出。
因此,常挖耳朵可以说是多此一举,更确切地说,常挖耳朵是一种不良习惯,可能诱发多种耳朵的疾病。最值得警惕的是,经常挖耳,反复刺激外耳道还有诱发中耳癌的危险。
挖耳不当会引发多种外耳疾病
外耳道是一自外耳道口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呈“S”型曲线。外耳道的皮肤极薄,皮下组织稀少,与软骨膜附着紧密。挖耳时尖锐的挖耳器具或粗暴的挖耳方式常引起外耳道的损伤,甚至出血。
如果挖耳用力过度,可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鼓膜,长期反复刺激可引起外耳道充血、肿胀,细菌趁机而入;也可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液;严重者形成外耳道疖肿和外耳道炎。
外耳湿疹是发生于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多形性皮疹,多见于过敏体质的小儿。但如果长期习惯性地挖耳朵,造成外耳道皮肤粗糙、增厚、表皮皲裂、脱屑,进而出现局部的炎症、剧痒,也可引起外耳湿疹。
湿疹渗出液长期刺激外耳道,可继发感染,合并外耳道炎,外耳湿疹和外耳道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又有一定的关联,同时发生容易引起误诊,并难以治愈。
给孩子挖耳小心刺破鼓膜
鼓膜是位于外耳道和鼓室之间的椭圆形半透明薄膜,起到保护鼓室和内耳的作用。
如果经常挖耳易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使鼓膜发红、变厚。挖耳朵时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尤其是在给小儿挖耳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更容易损伤鼓膜。
家长若是经常给孩子挖耳,孩子很可能也模仿家长的行为,自己拿小棍或挖耳勺放进外耳道搔扒,危险极大。鼓膜刺破后,可以发生感染,形成化脓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挖耳时如不慎伤及内耳,可引起神经性耳聋。
要正确清理耳道
少数人耳内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脱落较慢,耵聍不表现为块状,而为黏稠的液体,被称为“湿性耵聍”,俗称“油耳”,这一般是生理性的,属正常现象,但如果液状耵聍伴有异味,则可能是耵聍腺发生细菌感染。
湿性耵聍者的“耳屎”生成速度比较快,医院就诊,自己挖耳要注意。
第一:最好用棉棒,轻轻在外耳道口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让耵聍自行排出,避免使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挖耳;
第二:不要频繁挖耳,一周左右清理一次即可,处于灰尘较多的地方可适当缩短间隔。
有湿性耵聍的人,如果长期不清理外耳道,可能会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此时,医院请专科医生使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须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以预防感染。
如何保护耳朵?1不戴耳机或少戴耳机长期听音量大、噪音刺激强的声音,容易造成噪声性耳聋。
●戴内置耳机听CD时,应遵循“60~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戴内置耳机听MP3的人要遵循“80~9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8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2耳朵进水及时清理游泳、洗澡时,耳朵也常常会进水,一旦有水入耳,应及时将水倒出,以免诱发耳内感染,损害听力。
3减少噪声干扰平时处于噪声环境时,要尽量捂住耳朵或戴耳塞,减少噪声对耳朵的伤害。比如过年期间,鞭炮声、爆炸声等都可能引起听力下降,因此如果发现有人燃放炮竹时,我们应站的远一些,用手捂住耳朵。
4少清理耳垢有些人习惯把耳垢清理得干干净净,如果觉得耳朵里面有发痒,就用手指甲、耳朵清洁棍、棉签等进行清理,认为这样很卫生、很健康,但其实这样很容易引起耳朵发炎,如果用力过度,清理过深,还容易损伤鼓膜,甚至耳聋。
5正确擤鼻涕如果擤鼻涕用力过猛,鼻腔压力增大,鼻涕就可能跑到中耳,引起中耳炎,严重时还会导致鼓膜穿孔。擤鼻涕时,每次只能按住一个鼻孔,轻轻地擤。
6每年做一次听力体检经常听音乐的人应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当出现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要提高警惕。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接触噪音频繁,如娱乐场所演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建议每年检查两次。
赞赏
长按鍖椾含涓鐧界櫆椋?鍖椾含鐜板湪濂界偣鐨勬不鐤楃櫧鐧滈瑕佸灏戦挶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by/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