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得中耳炎该怎么预防
“
我家宝宝游泳时,耳朵进水了,很担心会发展成中耳炎……”
夏天来了,游泳又是孩子们比较偏爱的活动,最近后台每天都能收到类似这样的留言。
大家观察一下耳朵的内部结构就会发现,外耳和中耳之间隔着一层鼓膜,所以在鼓膜没有损伤的情况下,从外耳道进来的异物是不会进入中耳的。也就是说,宝宝的耳朵进水,并不一定会引起中耳炎。
认识中耳炎
在上图中我们看到右下方有一根狭长的管子连接着喉咙和中耳,学名叫耳咽管(也叫咽鼓管),它守卫在喉咙和中耳的交界,不仅平衡着鼓膜两侧的压力,还有“自动识别”的功能,通过适当的开合,阻挡有害的细菌和液体,从而完成对中耳的保护。
耳咽管是细菌进入中耳的主干道,宝宝的耳咽管比较宽、短,和喉咙连接的角度也比较平坦。这种特殊的生理构造特点,导致细菌很容易就偷偷“溜入”中耳,引发炎症。这就是为什么宝宝容易得中耳炎。
引发中耳炎的原因
1
感冒
中耳炎是婴幼儿感冒常见的并发症,调查显示80%的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宝宝感冒后鼻腔分泌物增多,再加上宝宝容易哭闹,分泌物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耳咽管进入到中耳,得不到排泄,时间一久就容易引发炎症。
对于小宝宝,我们可以借助吸鼻器及时清理鼻腔。大一点的宝宝自己擤鼻涕时,妈妈要告诉他压住一侧鼻孔擤,然后换另外一侧。不可擤得过猛。
宝宝鼻塞比较厉害或分泌物比较多,睡觉时可以把头部垫的高一些,这样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就不容易流到咽鼓管内。
2
哺乳姿势不正确
还在吃奶的宝宝,患中耳炎和喂奶姿势不正确也有关系。妈妈们自己尝试下就会发现,躺下的时候,完成吞咽动作会变得很费劲,甚至会呛着。更何况是小婴儿呢?
婴儿的耳咽管走势比较平坦,平躺着喝水、喝奶,液体容易流入鼻咽部。所以,宝宝喝奶时,应采取头部高于胸部的姿势。
奶嘴上的孔较大或喂食过急时,宝宝来不及吞咽会发生呛咳,乳汁等液体通过咽鼓管上行,也容易引起中耳感染。
3
耳外伤
宝宝的耳道很娇嫩,妈妈给宝宝掏耳朵时,如果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引发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所以不建议宝妈给孩子挖耳屎。
孩子玩耍时不小心受到碰撞,伤到了鼓膜(这种情况是极个别的),鼓室就会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细菌便很容易进入中耳,从而造成感染。
4
外耳道积液
如果宝宝耳朵不小心进了不洁净的水,这些液体堆积在鼓膜处,有可能引起鼓膜发炎。虽然外耳道进水不一定会得中耳炎,但是妈妈们有必要给宝宝选择洁净的水质环境游泳;在洗头、洗澡时,要尽量避免宝宝的小耳朵进水。
如果宝宝已经被确诊为中耳炎,最好暂停游泳,洗澡的时候更要格外小心。
中耳炎的症状
中耳炎初期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再加上小宝宝还不会说话,等妈妈们发现耳朵外部有红肿、流脓症状时,情况就已经比较严重了,甚至出现鼓膜穿孔。为了避免延误治疗,当宝宝有以下症状出现时,妈妈们就要留意了。
疼痛:有表达能力的宝宝会告诉妈妈耳朵疼。但不会说话的宝宝常表现为哭闹、发脾气、伴有时不时的挠头或用手抓耳朵等。
因为吮吸和吞咽动作会造成中耳压力变化,疼痛会加剧,所以患中耳炎的宝宝吃饭或喝奶的时候,可能会哭闹得更厉害或者拒绝喝奶吃饭。
发热:中耳炎往往伴随有突然发热,或反复高烧的情况。
耳道溢液:孩子的耳朵可能会流出白色、黄色分泌物,有时还会混有血迹,并伴随有难闻的气味(妈妈们可以凑近耳朵,能闻到)。
听力障碍:如果和宝宝说话时,宝宝反应迟缓,则可能是鼓膜后的积液阻碍了声音传导,造成孩子听力下降。如果宝宝说话突然变得很大声,或看动画片时声音放的很大,妈妈就要细心观察下宝宝的耳朵了,最好去耳鼻喉科检查一下。
以上这些症状常常“结伴而行”,妈妈们可以结合宝宝的表现,细心辨别,一旦有疑似症状,医院哦。
一旦宝宝被确诊为中耳炎后,妈妈们应该配合医生,坚持给宝宝用药,并用完医生指定的疗程,切不可看到症状有所好转就擅自停药。因为症状消失了或者不痛了,留在中耳里面的积液还需要时间慢慢吸收,如果停止治疗,很容易复发,或急性炎症转为慢性,反而更难痊愈。
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by/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