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方法与技巧
第一项:组织安排
组织安排指整个问诊的结构与组织,包括:引言、问诊主体(主诉、现病史、过去史、系顾、个人史、家族史)和结束语。询问者应按项目的序列系统地问病史,对交谈的目的、进程、预期结果应心中有数。
问诊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清楚明了,开始先自我介绍,讲明自己问诊的作用,能系统地询问一系列问诊内容(包括主诉、现病史、过去史等),最后获得全部必要的资料,有明确的结束语,若涉及已问过的前一部分内容则应先有解释。
第二项:时间顺序
是指主诉和现病史中症状或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询问者应问清症状开始的确切时间。跟踪自首发至目前的演变过程,根据时间顺序追溯症状的演进可避免遗漏重要的资料。例如:有时环境的变化或药物的使用可能就是病情减轻或加重的因素。仔细按时间线索询问病情可使询问者更有效地获得这些资料。建议询问者可用以下方式提问,例如:“……怎么样?然后又……”,这样在核实所得资料的同时,可以了解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如有几个症状同时出现,有必要确定其先后顺序。
虽然收集资料时,不必严格地按症状出现先后提问,但能获得足够资料以便能按时间顺序口述或写出主诉、现病史及有关症状。
第三项:过渡语言
是指问诊时用于两个项目之间转换的语言,是向病人说明即将讨论的新项目及其理由。
例如:“我们一直在谈论你今天来看病的目的,现在我想问问你过去的病情,以便了解它和你目前的疾病有何关系。从最早的儿童时期回忆起,追溯到现在(停顿)。”“你小时候健康情况如何?”,用了这种过渡性语言,病人就不会困惑你为什么要改变话题以及为什么要寻问这些情况。
过渡性语言对促进交流也很重要。不用或使用不当,都会妨碍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甚至使病人产生敌意或不合作。良好的过渡性语言例子有:
(1)过渡到家族史:“现在我想和你谈淡你的家族史;你也知道,有些疾病在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遗传倾向,为了获得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家谱,预测和治疗未来的疾病,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情况。让我们先从你的父母开始吧,他们都健在吗?”
(2)过渡到系统回顾,“我已经问了你许多问题,你非常合作,现在我想问问全身各个系统的情况,以免遗漏,这对我了解你的整个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由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时,会用过渡性语言,提问恰当、解释清楚,以确保病人提供有关的和必要的信息。如“现在我要问几个有关你家庭的问题,因为我们发现有些疾病可以出现在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什么是你们家族中危害健康的因素。”
第四项:问诊进度
为了使问诊进展顺利,询问者应注意聆听,不要轻易打断病人讲话,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回答问题。有时允许有必要的停顿(如在回顾思索时),有意的沉默也许令人不安,但也可鼓励病人提供其它的有关信息,或者可使病人道出敏感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沉默,病人会省略不谈。如果病人的言行表示需要冷静深思某些问题,则短暂的停顿或许有益。沉默尤如一把利剑,其利弊全仗如何使用。你的直觉有助于判断这种交谈中的停顿,如果感到难堪,很可能是他正思维短路,如果你觉得可因此获得更多的信息,那么这种停顿正好是一种有效的问诊技巧。
反馈中的教学要点是唤起询问者的记忆。总结归纳巳获得的病史将有助于询问者理清思路。为了节约时间,可以提出些现成的问题,如”你能告诉我通常你是怎样渡过一天的吗?”好的询问者不会急促地提出一连串问题,使病人几乎没有时间去考虑答案。
如果病人不停谈论许多与病史无关的问题,则可客气地把病人引导到病史线索上来,如“你的那些问题,我理解,现在请淡淡你当时腹痛的情况吧?”
关心病人的反应,聆听病人的全部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轻易打断,不出现难堪的停顿。必要时故意保持沉默,让病人思索,作出系统的回答。
第五项:问题类型
一般问题。常用于问诊开始,用一般的问话去获得某一方面的大量资料,让病人象讲—样叙述他的病情。如:“今天来,有哪里不舒服?”或者“请告诉我你的一般健康情况吧。”待获得一些信息后,再有侧重地追问一些具体问题。
特殊问题,用于收集一些特定的有关细节。如“扁桃体切除时你几岁?”你何时开始腹痛的呢?”“你腹痛有多久了?””你的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提出特殊的问题要求获得的信息更有针对性,重点选择性提问是一种直接问题,要求病人回答“是”或“不是”,或者对提供的选择作出回答,如“你头痛厉害吗?你的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但开始最好是一般性:“谈谈你头痛的情况吧”)。
为了系统有效地获得准确的资料,询问者应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提问进程,例如:开问用“请你告诉我,什么事使你忧虑。”,而不是用“是你的工作使你焦虑不安吗?”
以下是系列从一般到特殊提问的各种例子。
询问者:“请告诉我你哪里不舒服”(一般提问)
病人:“近两周,我的胃一直在痛,就在这儿(指着痛的地方),在肚脐上方。”
询问者:“请告诉我,你痛的情况。”(一般提问)
病人:“哦,太糟了。”
询问者:“疼痛象什么样?”(直接提问)
病人:“烧灼样。”
询问者:“痛在深处还是在表面?”(直接选择提问)
病人:“相当深。”
询问者:“痛的部位有变动吗?”(直接提问)
病人:“不”。
询问者:“哪些情况使疼痛更厉害了”。(直接提问)
开始提问时,应避免用直接或选择性问题,这样会限制病人交流信息的范围,使获取必要的资料变得困难费时。
例如:开始时,如不用一般性提问:“疼痛象什么样?”,而用不恰当的一系列直接提问。
询问者:“是持续痛吗?”
病人:“不是。”
询问者:“是刺痛吗?”
询问者:“是钝痛吗?”
病人:“不是。”
再者,不正确的提问可能得到错误的信息或遗漏有关的资料,询问者应予避免。
诱导性提问是一种能为病人提供带倾向性特定答案的提问方式,问题的措词已暗示了理想的答案。这种提问也应避免,因为病人易于默认医生的诱问,而不会轻易否定(如:(1)你没有恶心,是吗?(2)你的左胸痛放射至左手指尖,对吗?)
诘难性提问常使病人产生防御心理,也不宜使用。(如“为什么你不早点来,而拖了六周才来看病?”“你为什么当时吃那样脏的食物呢?”)
连续提问是提出一系列问题不容许病人分别回答每一个问题,可能会使病人对要回答的问题混淆不清。如:“饭后痛得怎么样?和饭前不同吗?是锐痛,还是钝痛?”,连续提问也可是列多个选择的问题,如“你家族中有哪个患过癌症、糖尿病、心脏病或高血压吗?”。
一开始和每一部分开始都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问题提问,紧接着用更具体直接的问题深入细问,以便病人集中详细说明之,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确切回答。不提复杂或诱导性问题,如“当你头痛时伴有呕吐吗?下午你发热吗?”。
第六项:重复提问
有时为了核实资料,需要就同样的问题多问几次,重申要点。但无计划的重复提问可能会挫伤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失去病人的信任。例如:在现病史中已知一个姐姐和两个兄弟也有类似的头痛,如再问病人有否兄弟姐妹则表明询问者未注意倾听。
结合其它问诊技能,如:归纳总结,将有助于减少重复提问。在静听与解释等技巧的使用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问。
为了阐明或总结偶尔重复提问或追问先前已提供的情况。例如,对大便带血的历史应说明其重要性,要求病人重复仔细描述。
第七项:小结和记录
每一项结束时进行小结具有以下目的:
1)唤起询问者的记忆以免忘记要问的问题;
2)让病人知道询问者如何理解他的病史;
3)提供机会核实病人所述病情(如:“刚才你说你的下背痛深在而持续,而大腿外侧痛则比较表浅—对吗?”)病史核实通常在小结时进行,但亦可用于难以插话的病人或力图使其专心倾听;
4)提供机会澄清所获信息。(如:我还不清楚你的疾病对你上学有多大妨碍,能否告诉我发病后你缺课多少天?)
在每一主要项目询问结束时(如现病史、过去史)能总结记录已获得的资料,力求核实和阐明所获得的资料,并确保没有遗漏重要的内容。
例:你已经告诉我,你发烧已经一周,伴有右胸痛,近2天来咳嗽时痰中带血,对吗?
第八项,避免医学术语
术语即外行难懂的专业性用语或隐语,作为与病人交谈的一种技巧,必须用常人易懂的词语代替难懂的医学术语。询问者常常因病人能使用1-2个医学术语就误认为他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例如:有的病人因耳朵患病而熟悉“中耳炎”这个词,但他并不懂“心悸”的含义;可是询问者因病人用了“中耳炎”这个术语,就以为用医学术语提问不成问题。由于病人不愿承认他不懂的问题,术语还可能引起误会。因此,询问者应对有疑的术语作适当的解释(如“湿性咳嗽——有痰的咳嗽”)。
不用医学名词或术语提问,语言简单易懂,适合于病人的文化程度。如果使用术语,必须立即向病人解释。
例:“你是否有过咯血,换句话说有没有咳出过血痰?”
第九项:引证核实
为了收集到尽可能准确的病史,询问者应引证核实病人提供的信息。如果病人提供了特定的诊断和用药,就应问明诊断是如何作出的及用药剂量。还要核实其它一些情况,包括饮酒史、吸烟史、兴奋药品和咖啡因服用史,以及过敏史。有关习惯和嗜好方面的情况应包括名称用量和时间。例如,饮酒史,应问清喝什么酒,喝多少,多长时间,以及喝酒的方式。
问诊时,如病人用了术语或特殊的诊断,询问者应加以引证核实。
例1,病人:“我常有心悸”。
询问者:“请你确切地说明一下是怎样的感受”。
例2,病人:“我父母都有消化性溃疡。”
询问者:“他们是否经过医生的治疗?”或“做了什么检查才发现有消化性溃疡?”或“他们怎样知道得了溃疡病?”
总是从病人的回答中去寻找特殊的、有价值的证据,如病人说:“我对青霉素过敏。”则追问“你怎么知道你过敏?过去你用青霉素时有哪些反应?”。对嗜好和药物治疗,应问明数量,时间和程度。
第十项:仪表和礼节
外表整洁有助于发展与病人的和谐关系,谦虚礼貌能获得病人的信任以致谈出原想隐瞒的敏感事情,也能鼓励病人提供其它有关的资料。相反,粗鲁傲慢会丧失病人对询问者的信任感。
衣冠整洁并包括头发、手和指甲,文明礼貌,病人感到温暖亲切。
第十一顷:友善的举止
增进和谐关系的行为就是询问者如何使病人感到舒服的举止。视线的接触即为其一,也是问诊技能好坏的关键。如同其它许多习俗一样,注视病人要恰当,过多过少都不好,换句话说,询问者既要注视病人,又要避免凝视或直视病人,如同一种审讯。其它非语言交流或体语也一样,适当的时候应微笑或赞许地点头示意。与病人之间不要设置任何障碍,交谈时应采取前倾姿势注意倾听。另外,当病人谈及他的性生活史时,询问者可用两臂、两腿交叉的姿势,表示能接受和理解他的问题。同样,询问者有时也可拍拍病人的手臂,但过分又不恰当了。其它重要的友好举止还包括语音、面部表情和不偏不倚的语言暗示(不要与肯定的加强语混淆)以及一些鼓励病人继续谈话的短语,如“我明白”、“接着讲”,“哦,哼”、“说得更详细些”。也包括病人讲完时附和几句。
为安慰病人使用友好的眼神,大方的体语,适当的面部表情,语调和消除障碍物,使病人感到轻松自在,易于交流。同时还可用尾白或附和语促进交流。
第十二项,赞扬与鼓励
该项是用以评价询问者如何妥善地运用一些语言行为,促使病人与自己合作,间断地给予旨定和鼓勘,使病人受到鼓舞而积极提供信息。如象以下评论:“那你一定很困难”、或“那可以理解的。”一些通俗的赞扬语,如“你已经戒烟了?太好了,那一定用了很大毅力”或者“我很高兴,你能每月做一次乳房自我检查,这对妇女能在家中自己发现乳房包块非常重要”。这对增进与病人的关系大有帮助。
交流中断断续续给一些赞扬性肯定或反馈,如赞扬病人采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措施(“你已经戒烟了,真是太好了”)。赞扬语应该有特殊的内容,对病人的悲伤、痛苦能表示和理解。如“那你一定很困难”,“碰到这样的问题任何人都会生气的”等等。
第十三项:病人的看法
病人对他所患疾病的看法对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病人对病因的信念和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2018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by/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