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掏耳朵易得癌

(本文综合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国际在线、《新健康周刊》、新华网等内容)

最近网上热传总掏耳朵易得癌的消息,乍一听是不是很恐怖。传言称,掏耳朵过频会刺激耳道皮肤,容易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甚至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实际情况是怎样呢?

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杜晓辉说,反复刺激耳道皮肤,的确会引起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增殖,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形成此病的病因很多,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经常掏耳朵等,都可能引发。而掏耳朵本身单纯的机械刺激并没有被列为外耳道乳头状瘤的诱发因素。只要不频繁掏耳朵、每次都掏到破皮出血,就不用太担心长乳头状瘤。

与外耳道乳头状瘤发生有关的主要因素是外耳道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这种感染通常由受污染的手指或物体接触耳道引起,如果共用不洁的掏耳工具有可能导致感染。

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耳屎”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最好不要经常抠挖。当然,掏耳用力不当本身确实可导致外耳道损伤。此外,耳垢一般也会自然脱落。当人咀嚼、说话及张闭口时,颞颌关节的运动带动外耳道壁,形成外耳道结构的特定蠕动样变形运动,从而将耵聍(耳垢)排出,因此人一般是不需要掏耳朵的。除非影响听力,否则不需要刻意清除耳垢。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并希望转载,请在转载时标明。

--------------------------------------------

发送相应字母,获取热门文章:

回复FS:“粉碎你身边的辐射谣言:防辐射服能防住辐射吗?”

回复WM:“如何在雾霾天拍出好照片,神技能get!”

回复ZM:“越休息越累?不想让周末白过,现在看这篇文章还不晚”

回复DZ:“10个动作自测身体好坏,你能做到几个?”

回复LYQ:“24小时开着的路由器,会释放甲醛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欢迎你把喜欢的文章分享给小伙伴~

,想要获得最新活动信息,joinus!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要怎么治疗
北京青少年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lcbx/6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