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肿瘤专家教你三点,掌握它就知道癌症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中国港澳台

19世纪40年代的人们面对癌症完全无力招架,无助的人们纪录道:最有名气的医生被请来,他们来到,收了费,却回答说:“这种病无药可救”。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肿瘤越长越大,而病人越来越小。

世界卫生组织(WHO)年起把癌症明确定义为一种慢性病。所谓慢性病,就是病理变化缓慢、病程长、短期内不能治愈或终身不能治愈的疾病,换句话说,人们现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般来对待癌症。

美国肿瘤学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癌症患者治疗后的5年存活率平均已达65%以上,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省市,癌症患者治疗后的5年存活率也达到35%以上。

这意味着更多的癌症病人面临的是一场旷日持久、此消彼长的拉锯战,而且极有可能将多学科的多种治疗手段统统用上,通常是一个治疗方案失败了,再换另外一个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判断某个方案对肿瘤的治疗是否有效呢,肿瘤科医生又是根据什么更换治疗方案呢?医院肝脏肿瘤研究所主任AndrewXiuxuanZhu来谈谈如何判断肿瘤的治疗效果。

1

并非肿瘤标志物越高,病情越重

通常判断肿瘤治疗的疗效主要有:症状是否改善、检测肿瘤标志物、影像学变化等。

但是,在现实中,以上三项很可能并不会完全统一。另外,新兴起的PD-1免疫疗法疗效会出现一些像假进展和延迟反应等比较特殊的情况。

肿瘤标志物(TM)是指肿瘤细胞产生和释放的某种物质,常以抗原、酶、激素等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患者体液中。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肝癌的甲胎蛋白(AFP)、大肠癌的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癌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等。

很多病人刚发现罹患肿瘤时,被肿瘤标志物异常增高的数值吓得晕头转向。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肿瘤标志物升高的程度千差万别,不同肿瘤标志物的高低并不直接代表肿瘤的大小,更不能表明分期的早晚。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肝癌病人中,有的AFP可以高达几万甚至十几万,但是病灶却局限在肝脏的一侧;而有的人AFP在正常范围内的,病灶却已经发生肝内或肺的转移。对于前者,肿瘤标志物AFP虽然高,但是却可以应用介入、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取得满意疗效,其预后往往比后者要好。

那么,肿瘤标志物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什么呢?

对于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升降只能作为疗效的大致参考指标,并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

有些病人治疗后肿瘤标志物升高了,但是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却发现病灶并没有明显增大或者扩散。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可能是肿瘤活性增强了,也可能是肿瘤被杀灭释放抗原导致,这个时候需要及时咨询有经验的肿瘤科医生。

2

影像学检查,判断疗效的主要手段

生活中,人们总喜欢在各种纪念日拍照留念,纪录生活忆苦思甜。

同样的,肿瘤是动态演变的,我们也需要经常帮它“拍照留念”,通过对它生长轨迹的观察和纪录来掌握它的动向。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就是这样的“相机”,可以通过层层解剖,把原本深藏在身体内部的病灶以细致、直观、可视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它的大小、侵犯程度、位置与毗邻关系一目了然。

医学上,肿瘤的体积大小、侵犯的程度往往直接决定了分期的早晚和预后的好坏,通常情况下,肿瘤越大,侵犯越广的病人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国际上现在通用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ResponseEvaluationCriteriainSolidTumors)中提出:

1、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为完全缓解(CR,CompleteResponse)

2、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为部分缓解(PR,PartialResponse)

3、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为疾病进展(PD,ProgressiveDisease)

4、疗效介于PR与PD之间的,则为疾病稳定(SD,StableDisease)。

对于疗效判定为CR、PR和SD者,我们认为治疗方案有效,而对于判定为PD者,则代表治疗失效了。

抛开繁杂的专业术语,我们也可以大致这么理解:通过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准确测得肿瘤大小并与治疗前相比,如果肿瘤缩小了或者维持不变,提示治疗有效,可以继续现行治疗方案,而如果肿瘤长大了或者肿瘤更多了,则意味着需要更换治疗方案了。

3

如何判断PD-1免疫药物的疗效?

使用PD-1抗体免疫治疗的患者起效稍慢,一般在用药后的2-3个月(8-12周)的时候会进行CT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在这个评估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假性进展和延迟反应这两种特殊的情况。

什么是假性进展?

用PD-1治疗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浸润性免疫细胞的进入和水肿,导致的肿瘤体积增大,但是再用一段时间,肿瘤很可能又会逐渐缩小。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假性进展"。

大概有7%-10%的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会出现假性进展,但是不同的癌种中出现的概率也不一样。

什么是延迟反应?

延迟反应有3种:

第一种延迟反应:PD-1抗体治疗的过程中肿瘤缩小(PR),停止治疗后肿瘤会进一步缩小,甚至消失(CR)。

第二种延迟反应:PD-1抗体治疗初期肿瘤无明显变化,评定为疾病稳定(SD),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后肿瘤才缩小,甚至消失。

第三种延迟反应:PD-1抗体治疗初期肿瘤明显增大或出现新病灶,评定为疾病进展(PD),若继续抗体治疗,肿瘤可能缩小。

为了更精确地判断免疫治疗的疗效,年推出免疫相关反应评价标准(irRC)。对于免疫治疗的假性进展和延迟反应,总结疗效评价要点如下:

1、原则上在开始治疗12周时进行第一次抗体疗效评价,综合RECIST和irRC评价结果以及患者基本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抗体治疗。

2、如果RECIST和irRC均评价为疾病控制,治疗相关毒性可耐受,建议继续抗体治疗,8~12周后再次评价。

3、如果在一开始治疗之后出现肿瘤进展,但是病情没有急剧恶化,这个时候,应该需要继续治疗并进行二次评价,因为肿瘤很有可能在肿瘤进展确定后4周内开始缩小(治疗有效),所以只有连续两次评价肿瘤负荷均有增加,并且大于25%才被认定为肿瘤进展。

4、若RECIST评价为疾病进展,而irRC评价为疾病控制者,考虑免疫治疗的潜在益处和风险后决定是否继续抗体治疗。一般而言,患者基本情况稳定,瘤种为黑色素瘤、肾癌、膀胱癌、MSI-H实体瘤等PD-1/PD-L1抗体“敏感”肿瘤,继续抗体治疗。

5、如果前期为PD-1/PD-L1抗体单药治疗而治疗相关副作用可耐受者,可考虑联合免疫治疗。

6、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等免疫治疗欠敏感肿瘤或存在多种后线治疗的肿瘤而言,此时应该考虑改成其他治疗。

7、如果仅是局灶性进展,可以在联合局部治疗的基础上继续抗体治疗。

8、如果RECIST标准和irRC均评价均为PD,提示疾病全面进展,放弃PD-1/PD-L1抗体治疗。

9、假如患者基本情况稳定,强烈要求继续PD-1/PD-L1抗体治疗并拒绝其他治疗,可以尝试寻找其他生物标志物帮助决定是否继续PD-1/PD-L1抗体治疗。

例如,再次穿刺肿瘤组织,观察抗体治疗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密度是否明显升高,或者PET检查,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继续抗体治疗。如果继续抗体治疗,那4周后再次评价疗效。

以上就是肿瘤治疗相关疗效的评价。

国际会诊

赞赏

长按







































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lcbx/58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