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刘海龙博士谈脑转移瘤
导读
今日科普,由于春江团队刘海龙博士带大家深入了解脑转移瘤。文中,作者对脑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等进行了简明而精彩的讲解。
脑转移瘤
概述
脑转移瘤(又称颅内转移瘤),是颅内肿瘤的一种,多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通过某种途径转移到颅内,并在颅内形成新的病灶。
颅内转移瘤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至颅内,也就是广义的转移瘤;另一种是头颅周围组织器官发生的肿瘤,直接侵入颅内,这种情况多称为侵入瘤。
结肠癌脑转移
1
Features
脑转移瘤的一般特点
脑转移瘤的发病年龄高峰为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脑转移瘤占脑肿瘤的比例,国外为3-10%,国内为5.4-6%。儿童恶性肿瘤的颅内转移率仅为成人的1/4-1/2,主要见于白血病,而老年人因其颅腔外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增高,故颅内转移率也随之增高。
除此之外,约有30%患者虽然诊断为脑转移瘤,但因肿瘤高度恶性没有机会确诊原发病灶患者已经过世或即使行手术治疗取得病理仍不能确定来源。脑转移瘤发病率升高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①癌症治疗方法的改善使得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延长;
②CT/MRI等检查手段使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能力提高;
③许多全身应用的化疗药物不能很好的透过血脑屏障使得此处成为肿瘤生长的“避难所”;
④一些化疗药物能短暂的削弱血脑屏障的功能,使得肿瘤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
2
Pathological
features
脑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
由于大多数转移灶是经血液转移至脑,因此肺是一个产生脑转移灶的重要器官,研究发现约60%脑转移瘤患者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病灶。
脑转移瘤的原发器官,男性以肺癌最多见,女性以乳腺癌最多见,其中肺癌脑转移约占30-40%。除此之外,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子宫、卵巢、前列腺、甲状腺及骨骼系统的肿瘤,均可以转移至颅内。
脑转移瘤可以是转移到脑实质,也可以表现为侵犯软脑膜,80%的单发病灶位于大脑半球。脑实质的转移灶很多好发于灰质和白质交界处。小脑也是颅内转移瘤的常见部位,占单发脑转移瘤的16%。
脑转移瘤是成人后颅窝最常见的肿瘤。
脑转移瘤可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和弥漫性。三型中以多发性最为常见,血行转移大部分为多发性。脑转移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有六种:
1.经动脉转移,脑转移大多数是经过此种途径;
2.经静脉转移;
3.直接转移(侵犯)至颅内,如鼻咽癌、中耳癌等;
4.脊椎旁肿瘤沿神经根鞘侵入脊髓;
5.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肿瘤沿脑脊液流动传播,如髓母细胞瘤,松果体恶性肿瘤;
6.经淋巴系统转移。
3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
脑转移瘤可在患原发瘤的任何时间表现出症状,一般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胃癌多早期向颅内转移,而乳腺癌、肉瘤和其他胃肠道肿瘤转移到颅内的时间则较晚。
脑转移瘤病程短,起病后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如发生肿瘤出血坏死病情呈突然加重,也可呈卒中样发病。早期仅表现为头痛、日渐加重,视乳头水肿,癫痫,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出现局限性定位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眼球震颤等体征。
脑转移瘤患者的精神症状比颅内原发肿瘤多见且明显,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与转移病灶的部位并无明确关系,而与转移病灶的数量有关。精神症状多表现为梦魇、妄想、健忘、淡漠寡情及意志薄弱等症状。
脑转移瘤患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往往易被患者认为感冒、消化系统疾病或休息不好导致,而延误诊治。
肺癌脑转移
4
Diagnostic
method
脑转移瘤的诊断方法
以下是脑转移瘤的四种主要诊断方法:
1
病史
除询问有无头痛、呕吐、视物模糊、偏瘫或单瘫、语言不清等症状外,应重点注意了解有无肺、乳腺、肾上腺、子宫,胃肠、甲状腺等器官的恶性肿瘤病史和手术史。
2
体检
检查有无视乳头水肿和神经系统的局部体征,并注意检查肺、乳腺、淋巴结、腹腔和盆腔脏器等好发原发肿瘤的部位,以进一步确定转移瘤的来源。
3
CT和磁共振
CT和磁共振(MRI)可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扫描显示脑内单发或多发病灶。磁共振可作为目前脑转移瘤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4
全身辅助检查
通过胸片排除原发性肺癌或者肺部转移瘤,通过腹部B超,胸部、腹部及盆腔CT排除消化系统(如肝脏、胰腺、消化道等)及泌尿系统(如肾脏、肾上腺等)等原发性肿瘤;通过B超排除甲状腺及乳腺原发性肿瘤;
通过内镜如(胃镜、十二指肠镜及结肠镜等)排除消化道原发性肿瘤;通过放射性核素扫描针对骨痛或者容易引起骨转移的肿瘤(尤其是前列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及肺癌)进行检查排除原发性肿瘤;通过PET扫描能够发现微小的恶性病变。
但脑转移瘤的最终诊断仍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若现有的检查手段仍不能明确原发病灶,推荐行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控制转移灶。
5
Therapeutic
tool
脑转移瘤的治疗手段
脑转移瘤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及生物治疗等,其中放射治疗可有普通放射治疗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01手术治疗
在所有脑转移瘤患者中不到一半患者病灶是致命的,如果不治疗,其平均存活期为一个月。大多数脑转移瘤患者需要采取开颅手术切除肿瘤。
手术目的
切除肿瘤送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及来源,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将肿瘤全部切除,降低颅内压,改善症状;
预防致命的脑疝发生;
有资料显示手术患者比非手术患者存活期平均长16.5个月
手术指征
单发性转移瘤,原发灶已切除或暂时尚未找到原发灶,且能耐受手术者;
多发性病灶,较大者已引起明显颅内高压威胁患者生命者。
手术禁忌症(不宜手术)
原发肿瘤晚期,呈恶病质者;
多发性病灶伴弥散性脑水肿者。部分脑转移瘤患者术前即可通过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明确原发病灶,若术前不能明确诊断者,可行手术治疗,取得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02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主要根据原发灶的病理性质选用化疗药物,如肺癌脑转移则主要选用针对肺癌敏感的化疗药物而不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敏感的药物。
但是,化疗在脑转移瘤中的作用有限,可能与缺乏敏感化疗药物有关,而且脑转移瘤常在原发病灶首次化疗失败后出现,肿瘤对有效药物已产生耐受。
03
普通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脑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瘤不能手术切除或不全切除,可采取放疗,即或某些原发灶尚未完全控制的脑转移瘤也可选择性应用。此外,放疗还是脑转移瘤手术切除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开颅手术切除了肿瘤的患者,应继以普通全脑放射治疗,以期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
放疗可导致放射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而且部分学者认为手术加术后放疗并不能减少复发和延长生存时间,故放疗应严格筛选适应证。
04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伽马刀或X刀等。目前认为对于病灶少于4个,直径小于3cm的脑转移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可作为首选。但其短期内不能去除占位效应,治疗后近期可能会加重脑水肿,应辅以激素治疗。
针对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这一特殊人群,若经过严格术前身体状况评估无明显增加手术风险的全身性基础疾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随着年龄增加手术风险也同样升高。建议这部分特殊人群,可以经过筛选,首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规避手术风险。
延伸
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
若能开颅全切肿瘤,脑水肿消失或减轻,颅内压恢复正常,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恢复,即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预后除了颅内肿瘤复发外,还受原发肿瘤影响,若原发病灶不能根治或继续恶化,或原发肿瘤没有找到,颅内又发生新的转移癌,则患者可能因原发肿瘤造成器官功能衰竭,或继发颅内高压和脑疝,最终导致死亡。
作者简介
刘海龙(左)与于春江教授
刘海龙,现于医院神经外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年在首都医院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于春江教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主攻神经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文章8篇,累计影响因子26.63,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发言。
曾获年王忠诚奖学金,/年度国家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奖学金、首都医科大学学业鼓励奖等荣誉。
THEEND
医院于春江团队
刘海龙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lcbx/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