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辟谣右耳接电话致癌信你就OUT了
对于以上言论,专家表示,此说法完全没有依据,只要接电话时间不长,左右耳都无所谓,如果是长时间接电话,最好左右耳轮换。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探索Discovery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兰萍介绍,人的大脑的确有左右脑之分,左脑是逻辑脑,主管创造、语言、情感等;右脑是形象脑,主管空间想象和情感,负责音乐、美术和空间的辨认。所以从大脑功能来说,左右脑都同等重要。另外,左右耳和左右大脑是对称分布的,左右耳与大脑的距离一样,这是常识,不存在“右耳离大脑更近”的说法。即使手机有辐射,从理论上来说左右耳接电话对大脑的伤害是一样的。
此外,关于有人担心接电话时手机辐射会导致脑癌。许兰萍指出,这决不是单一手机辐射的问题,脑癌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基因、环境污染等都是可能的因素,使用手机到底是不是脑癌发病原因,目前医学界尚无定论。
接听电话有学问(1)不要“煲电话粥”。长时间接电话对听力的损害较明显,另外长时间接电话,手机发热,紧贴面部,加上机身细菌,会导致面部皮炎
。
(2)平时尽量少使用手机,控制通话时间,长时间接电话,左右耳轮换,最好使用耳机线,使用耳机时需要注意音量。
爱耳护耳
作为人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耳朵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科普一下,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保护耳朵,爱惜自己,从现在开始。小编今天就在这里告诉大家不要这么做,而要怎么做。
◆◆◆
不要经常掏耳朵科学爱耳A专家告诉我们,不要经常掏耳朵,尽管它让你感觉舒服。
首先,耳屎(有个萌萌哒的学名:耵聍)。这个造成我们耳朵发痒,于是想去把它清理出去。至于耳屎的形成过程,小编不想讲辣么恶心的话题(感兴趣的可以问度娘)。但要知道的是,这个叫耳屎的东西,并不是真屎。它使外耳道得以保持酸性环境,味道苦且具有一定挥发性,可以帮助抵御细菌、小虫等“不速之客”的侵袭。
其次,人体机能告诉我们,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由于外耳道与下颌关节相连接,吃东西或说话时,耳道内的片状耵聍便会慢慢松动而不知不觉地被排除。因此,我们不必经常掏耳朵,不然还会引起耳屎的分泌异常,并且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吃力不讨好的事儿还是表做了~)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最后,要知道,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戳穿骨膜,让细菌有机可乘,甚至引起化脓,演变成中耳炎。另外,中耳离脑近,一旦细菌进入脑子,还可能发生生命危险。(这可不是恐吓哦~)
因此,我们要这样正确打开掏耳朵的方式(1)使用棉签。不要贪图便利,用指甲、发夹等。
(2)温柔掏耳。将棉签头拽蓬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即可。
(3)“油耳”者可浸湿棉签后稍稍挤干再轻轻掏耳。
(4)不要习惯性经常掏耳。
不要听高分贝音乐或噪音科学爱耳B不少年轻人喜欢戴着耳机,放着摇滚,大声轰炸自己的耳朵,享受音乐带来的快感,然而脆弱的耳朵却是在主人嗨森的时候默默承受着可能发生的后果。
美国失聪和听力疾病学会称,在分贝的噪音下,呆一分钟就足以使人永远失聪。在高分贝的“噪音”的影响下,耳朵会耳鸣现象。或许两天后你能恢复部分听力,耳鸣也会减轻,但是你的听力将会受到长久的伤害。
那么这种伤害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又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呢?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人们听到声音的过程:当声波进入耳朵后,会引起鼓膜震动。接着,震动会传递给耳蜗中的液体。这时,液体的震动会转为电信号传递给耳蜗上排列整齐的毛细胞,从而刺激到其连接着的听觉神经纤维。然后,频率不同的神经信号最终由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信号在此被“解析”,我们也就知道了自己正在听的是摇滚乐还是歌剧了。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
从上述过程可知,耳蜗上的毛细胞是我们能听到声音必不可少的“零件”。但毛细胞会随着噪音的侵扰而逐渐减少、受损,此外它们还不具备再生的能力。因此一旦毛细胞死掉,其导致的听力损失也是永久性和不可逆的。通常对高频声音的听力是最先减弱的,渐渐的我们也会开始听不到说话时常用的频率的声音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
那要怎样避免高分贝的声音干扰呢?(1)时刻准备一对耳塞。在吹头发或者遇到高分贝噪音时,有一对耳塞可以减缓噪声带来的干扰,实在不行也要伸手盖住耳朵。
(2)养成好习惯。睡觉前切记不要戴耳机入睡,听音乐时倘若旁人也能听到你耳机发出的声响,说明音量过大。
(3)相比插耳式耳机,耳罩式耳机更好。
不要捏紧鼻子擤鼻涕、捂住口鼻打喷嚏音科学爱耳C相信这是很多人的习惯,擤鼻涕会捏紧鼻子用力擤,认为这样可以擤干净彻底些;打喷嚏时不自觉用手捂住口鼻,认为这样可以不传染给他人,也相对卫生些。小编在此要说的是,以后这些行为都不要!不要!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国外研究表明,当两手捏紧两侧鼻孔用力擤鼻涕时,鼻腔内的压力急速上升,单位面积的风速就如强烈台风般剧烈,很容易造成鼻黏膜的水肿受伤,甚至流鼻血(越用力擤鼻涕反而鼻子越塞),还将会使一部分含有细菌的鼻涕经由鼻窦的开口倒灌入鼻窦内,引发鼻窦炎;或者将脓鼻涕经由咽鼓管打入中耳控而形成急性中耳炎,从而出现发烧、耳痛、流脓等症状,严重的将造成鼓膜穿孔、听力下降,如果长期不愈还有可能导致胆脂瘤型中耳炎,甚至会引起脑膜炎、脑脊髓液外流、内耳淋巴液外流等重症。
因此,正确的擤鼻涕应该是这样的:(1)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轻轻用力向外呼气,对侧鼻孔的鼻涕便会擤出来,用同样的方法再擤另一侧;或者用手绢放在双侧鼻孔的前方,不压鼻孔只是轻轻用力从鼻孔向外呼气,将鼻涕擤在手绢中。
(2)如果鼻子不通气鼻涕不易擤出时,可以向鼻腔局部点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素滴鼻液等,待鼻腔通气之后再擤;如果鼻涕过于粘稠不易擤出时,可以向鼻腔局部喷生理性盐水,待鼻涕稀释后就容易擤出来了。
对于打喷嚏时捂住口鼻,确实阻挡了一部分飞沫向四周传播,但请注意,一是手捂间接将细菌转移到手上;二是当人在打喷嚏的时候,如果将口鼻完全捂住,上呼吸道产生的强大压力将得不到缓解,压力会通过咽鼓管作用给耳道骨膜,会间接性损伤耳部健康。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因此,打喷嚏时要这么做才是正确的。(1)用纸巾代替手捂,记住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2)没带纸巾的情况下,可以对着胳膊打,虽然飞沫可能会附着在衣服上,但可减少病毒的传播。
(3)若用手捂,请及时洗手。
不要捏鼻子灌药科学爱耳D(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过被大人捏着鼻子灌药的经历,似乎好几代人都这么干,也就没多大在意这样到底对还是不对。然而,在这个科学的时代,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不能要的习惯。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捏鼻子给小孩灌药可能造成危险,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因为人的咽部下端有两条通道,一条通胃肠的叫食管,一条通往肺部的叫气管。在气管上面开头处,有一块会厌软骨,当进食吞咽时,会厌软骨便会关闭,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如果在孩子哭闹时去灌药会使会厌软骨运动失调,药物就易进入气管,轻则咳呛或引起支气管、肺部的炎症,重则阻塞呼吸造成窒息死亡。
那么,要怎么做才是对的呢?婴儿服药不要直接服用药丸或药片,应研成粉末,加水和糖调成稀汁,哄着孩子服下。
欢迎大家白癜风专家讲解补骨脂注射液的副作用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lcbx/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