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策智库联合举办ldquo一带一路
年11月9日,大国策智库联合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察哈尔学会共同组织的“一带一路、非洲大陆与中美关系”研讨会,十余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非营利机构管理者及外交界实务人士等与会展开讨论。
长期以来,中国和美国各自在非洲大陆开展了各类援助与开发项目,非洲的发展对于两国具有重要的利益。同时,非洲的发展既需要外部国家和机制的推动,也需要兼顾非洲国家自主发展的动力。为促进非洲发展,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中国、美国、非洲三方应该加强合作与协调,在对既有的开发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探索新型合作机制,有效利用外部和非洲本土资源,与此同时,中美非的三方合作也将成为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的重要契机。因此,特召开此次研讨会,汇聚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美非三方合作的领域、现状和挑战展开讨论,为三方合作的未来提出有益可行的建议。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和志耕代表主办方分别致辞。黄靖教授在致辞中谈到在非华人对当地黑人依然存在着隐性歧视,阻碍了中非发展民间互信、开展合作,这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解决。因此黄靖教授针对“一带一路”提出了二十字建议,“市场主导,法律保障,政策支持,项目优先,企业推动”,认为在非洲的发展援助合作更适合以非政府力量为主,以社会组织先行,打通中美非三方合作通路,降低政治姿态,加强企业参与力度。和志耕秘书长表示,探讨中美非三方合作,要求发挥各方优势,需要多层级多主体互动交流。
中国前非洲事务特别代表钟建华大使、前驻厄立特里亚大使李连生大使先后作主题发言。钟建华大使从奥巴马时期的中美关系讲起,以实例说明中美两国在非洲存在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既有合作成果将雄辩地说明互利共赢是可能实现的。李连生大使指出,中美两国在非洲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中美非合作虽然是局部性的,但有可能影响双边关系的全局氛围,在目前中美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务实低调地从民间起步开展合作,将为中美关系建立更为坚实的战略互信基础。
研讨会分“中美在非洲的竞争与合作”“‘一带一路’与中美非三方共促非洲发展的前景”两个议题。在“中美在非洲的竞争与合作”议程中,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宋微指出,非洲国家的筹资缺口近年来在增大,而国际社会也对非洲的发展规模有新的要求,伴随着巨大的需求增量,非洲需要更多援助资金;而中美两国拥有各自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在对非援助上开展合作,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黎文涛则注意到,中美非三方合作存在着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很难实现政策沟通和积极合作。美国目前的国家安全重点就是大陆竞争,特朗普总统新近提出“更好利用发展投资”法案(TheBetterUtilizationofInvestmentLeadingtoDevelopmentAct,BUILD),将对非提供援助、贷款亿美元,以对冲中国的对非援助资金,而中非靠近可能会引发美方更强烈的反弹。最后,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中非的双边合作之中要减小美国因素,二在海外安全和非政府组织方面,要加强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合作,三要做大穿梭外交,填补诸如刚果金等原有的外交空白。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教授以国际美慈组织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非洲的合作、美慈组织和中促会在纽约达成的“促进减贫”共识为例,说明在美国政治政策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在非洲只能采取去政治化、低政治化的途径开展合作,参与到非洲一线,并通过同国际组织的学习、合力,建立健全本国的社会组织机制。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杨文静指出,特朗普总统以竞争性视角看待中国,认为非洲可能会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带一路”倡议及吉布提海军基地令美国疑虑重重,怀疑中国未来将动用军队以维护海外投资安全。因此,她认为非洲已是中美竞争态势的一个缩影,但美国国内资源比较分散,又存在着贷款附加条件过重等等结构性问题,难以在非洲开展实质性的项目,因此我们需要多方位、多渠道地打交道,开辟同西方国家的合作可能。
在“‘一带一路’与中美非三方共促非洲发展的前景”议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蓬区分了“中美在非合作”“中美非合作”两个概念,以往安全方面的双边合作仅是时效性的应激动作,中美两国要找到可持续的合作领域。他也认为,可以先开展中欧非三方合作,推动合作的阻力不那么大,在中欧非三方合作有所进展时,再带入美国,开展有实质的项目合作,就能够减少质疑的声音,推进企业间、社会组织间的长效性合作,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
大国策智库高级研究员寿慧生从原则性的合作机制构建入手,他指出,在中美关系低潮的形势下,与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h/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