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胆脂瘤

什么是胆脂瘤

胆脂瘤又称珍珠瘤或表皮样囊肿,目前认为是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的外胚层组织的先天性血管的良性肿瘤,病变部位多在脑部和耳部,可以引起颅内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等病变。胆脂瘤多采取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胆脂瘤的分类:

颅内胆脂瘤

是先天性非真性肿瘤,多生长于颅底、脑室和脑池等相关部位,尤其由于其良性缓慢生长的特性,常常在肿瘤较大,多部位延伸时才被发现,给疾病的彻底治疗带来困难。

外耳道胆脂瘤

是各种原因引发的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包裹所形成的慢性炎性疾病,由于该病在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如不及时处理,胆脂瘤可延伸至乳突或中耳,有时可累积面神经导致面神经麻痹,累积鼓膜者导致鼓膜穿孔。

胆脂瘤型中耳炎

是慢性中耳炎的常见类型,它能破坏中耳内结构和周围的颅骨,使听力下降,并可造成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

胆脂瘤的病因:

胆脂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类型,先天性胆脂瘤为胚胎期的外胚层组织遗留于颅骨中发展而成,病理特点为鳞状上皮和角化物在中耳乳突腔、岩尖及桥小脑角等处聚集。目前,对后天性胆脂瘤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四类:内陷袋理论、上皮侵袭或迁移理论(移植理论)、鳞状化生理论、基底细胞增殖理论(乳头状生长理论)。

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炎治疗不及时,使中耳腔内的小呼吸道堵塞会形成胆脂瘤。鼓膜穿孔长期反复耳流脓的患者,鼓膜表面的上皮层向中耳腔内生长形成胆脂瘤。

由外胚层的皮肤及其附件发展而成

是胚胎发育早期时神经管脱离外胚层而闭合时,将皮肤附件包埋在颅内而发生的异位残留。

胆脂瘤型中耳炎症状:

好发于慢性中耳炎患者,是因为中耳炎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反复耳流浓脓,鼓膜表面的上皮曾向中耳腔内生长形成胆脂瘤。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40岁为高峰,且病程进展缓慢,一般无性别差别。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有不同的症状。

耳流脓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只是无意体检时发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明显的可察觉的耳流脓,胆脂瘤型中耳炎往往脓性分泌物伴有灰白色磷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偶见脓带血丝。

听力改变

部分患者没有耳流脓,只有听力下降,上鼓室内小胆脂瘤,听力可基本正常。即使听骨部分遭到破坏,但因胆脂瘤可作为听骨间的传声桥梁,听力损失也可不甚严重。鼓膜查看时可见松弛部内陷,局部白色上皮样物质或局部红色肉芽样物,病变累及耳蜗时可呈混合性聋,严重者可为耳聋,耳鸣多因耳蜗受累之故。

胆脂瘤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根除病变组织,避免发生并发症。如患者年纪较大,且无明显症状,可考虑带瘤生存。患者术后需注意饮食护理,以补充多种营养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改善预后。

济南耳鼻喉专家提醒:日常应注意耳部清洁,减少手指触摸耳部的次数。避免频繁挖耳。控制血糖稳定,避免发生糖尿病,增加胆脂瘤发病风险,忌烟忌酒。

医院

长按识别   文中图片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配合删除。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h/8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