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游记middot上闻着咖啡的

专科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m.39.net/pf/bdfyy/

埃塞游记·上

闻着咖啡的香气,行摄在地狱与天堂之间

由火凤凰摄影协会组织的

埃塞摄影游尽管已落下帷幕

但是,在埃塞之旅上所见种种仍

记忆犹新,

接下来就请跟随我们团友

黄伟真的镜头

再访埃塞的足迹吧!

“原生咖啡”

“世界长跑冠军”

“最贫穷的国家”

这似乎是行前我对埃塞俄比亚的所有认知。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最大的内陆国。人口将近一亿,拥有80多个民族,是非洲的第二大人口国。“埃塞”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被太阳晒黑的人居住的地方”。它东与吉布提、索马里相邻,西同苏丹、南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连厄立特里亚。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全国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在米左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因其水资源丰富,又被称为东北非的“水塔”。

香港机场出发

奥莫低谷原始部落的孩子

埃塞俄比亚人均寿命54.4岁,婴儿的死亡率高达96.8%。44%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50%以上人口的粮食不足15公斤/月,一半以上的人都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之下。

亚的斯亚贝巴机场

飞机在预定时间内准时降落。走出机场,火辣的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睛。此行就是来的“挨晒”,这阳光还真挺应景。我们一行10人,分坐三辆越野车当天就南行赶往多公里之外的阿尔巴门奇。

漂亮的咖啡厨娘

作为咖啡发源地的埃塞,咖啡是当仁不让的“国饮”。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能看到卖咖啡的小摊,5比尔一杯(相当于1.2元人民币)。咖啡的制作沿用的是最古老的方式,厨娘会把咖啡豆放在铁盘里翻炒,然后倒入石臼,用杵捣碎研磨成尽量细的粉末,之后将咖啡粉倒入陶壶,再加入豆蔻、肉桂或其他一些别的香料,加入水一起煮沸后倒入小杯即可。厨娘在制作咖啡时,还会点燃一种香料,香料燃烧升起的缕缕轻烟,带着浓烈的特殊味道,混合着咖啡的香气,一并向你袭来。这像是一种标签,更像是一种仪式。

古法制作的咖啡

这种咖啡未经过完全过滤,杯底通常会残留一些咖啡渣,但口感顺滑,香味浓郁,也许是烘炒得比较深,焦苦味偏重,但喝完后回甘明显,齿颊留香。

混合果汁

这是由木瓜、牛油果、芒果三种水果做出来的,以其说是果汁,倒不如说是现做果酱。浓浓的鲜果原味,味道还挺不错的。只不过这种果汁只有在比较大的酒店餐馆才能喝到。

英吉拉Injera

埃塞的传统主食是一种叫英吉拉(Injera)的发酵薄饼,带酸味。英吉拉是用英吉拉粉加上面粉、水,经过2-3天长时间发酵至酸,然后在平底锅上摊成的薄饼。据说英吉拉营养价值很高,能有效补充铁质和血红蛋白,而且容易消化吸收,经常吃可以避免贫血以及缺铁性高原反应,特别适合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人们食用。当地人吃英吉拉一般都会伴着肉类、蔬菜、各种酱料一起吃,他们一般会将所有的菜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大家把英吉拉撕成小块包着菜或酱一起吃。

这是我们在埃塞的第一顿午餐,因为怕外国人接受不了英吉拉,一般会配一些米饭或面包。来到埃塞,怎么能不尝尝这国宝级的食物呢。英吉拉单独吃味道偏酸,配菜吃味道还好,也不是太难接受,至于说是否好吃,那就看各人口味了。

01

阿尔巴门奇之夜

亚的斯通往阿尔巴门奇的路况并不算太差,只是我们乘坐的车辆比较老旧,加上没有空调,车窗洞开,一路风尘。将近公里的路途走了八九个小时,一直到晚上才抵达入住的酒店。

埃塞南部的酒店条件都不太好,我们今天下榻的酒店在离阿尔巴门奇小镇不远的一个山谷悬崖边上,入住时天色已晚,什么也看不见,再加上坐了十个小时的飞机和八九个小时的汽车,大家都觉得累了,吃过晚饭,也就各自回房间休息了。

我们的房间在一楼,古老的木门,破旧的门锁。房间的隔音特别不好。入夜时分,外面忽然刮起了大风,不一会还下起了大雨,风声扫过树梢,雨点跌落屋顶的声音清晰可辨,破旧的房间木门在风力的作用下不时发出瘆人的咿呀声。忽然,停电了!周围一片漆黑,这让我仅有的一点朦胧睡意瞬间消失殆尽,各种恐怖剧集的惊悚画面在脑海中轮番上演,我再也没有办法假装淡定了,叫了一声同房伙伴的名字,即刻得到了回应,看来,此刻同样清醒着的不止我一个。

也许是过于疲乏,当房间的灯光重新亮起,睡意重新袭来。第二天一早,风停雨住,天清气朗,好像昨晚的一切都不曾发生,我只是做了一场梦而已。

好吧,就当是一场梦吧。

你好,古老的非洲!你好,神奇的埃塞!

面对这么开阔美丽的山谷湖泊,大家都不hold不住了,各种POS,各种拍。

走进琴恰人的日常

琴恰村顾名思义就是琴恰人(Chencha)聚居的部落,离我们住的酒店很近,大约20分钟车程。这个地方应该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旅游景点,进村需要买门票。

琴恰人的象屋

琴恰人所居住的都是这种象屋,他们通常用树枝和树叶搭建房子,用牛羊粪混合泥土抹墙,人畜同屋。这种象屋看似简陋,却冬暖夏凉,经久耐用,百年不倒。

年轻的妹子在捣咖啡豆。

帅气的哥哥将妹妹捣碎的咖啡拿给我们闻,浓香扑鼻,余味悠长!

纺纱女孩

这里的人们还过着最为原始的农耕生活,吃的大部分就地取材,他们认为假香蕉树(外形长得像香蕉树,但不结果)浑身是宝,他们提取树叶和叶柄的纤维,通过处理、发酵,用于酿酒、烘饼。用最古老的方式,延续着族人的传统和日常。

家族成员一起为我们表演传统歌舞。

离开村口,孩子们还一路跟随。

一副依依难舍的样子。

偶遇世界冠军海利.格布雷西拉西耶

埃塞俄比亚的另一个著名世界标签就是“世界长跑冠军的摇篮”。而征战世界跑道23年,在各种距离的长跑项目中创造了27项世界记录,被公认为世界田径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的世界长跑之王——海利.格布雷西拉西耶就来自埃塞俄比亚。

今天我们竟然有幸在餐馆与海利.格布雷西拉西耶偶遇,话不多说,赶紧合影一张。

与世界冠军合影

作为埃塞俄比亚最有名望的人,海利.格布雷西拉西耶不但是体坛巨星,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如今他在埃塞俄比亚国内拥有两间学校,一家车行,一家电影院,一家度假酒店和一座咖啡庄园。年宣布退役后,他对自己今后的规划更是令全世界期待,他表示将涉足政坛,参加埃塞俄比亚总统竞选。“长跑之王”希望用体育以外的方式继续激励同胞振兴自己的国家。

呵呵,这张合影看来值得好好珍藏了。

02

奥莫低谷OmoValley

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OmoRiver)源出西南部戈罗肯山南麓,棉延近公里,上游流经峡谷陡峭的多雨高原,坡大流急;下游渐入低地,河道渐宽,水流迟缓。河流在平坦的半荒漠丛林中千回百转,最终向南注入与肯尼亚交界的图尔卡纳湖(LakeTurkana)。在邻近肯尼亚丛林地带的河谷区域就是神秘的奥莫低谷。奥莫低谷是世界上著名的史前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史前时期最古老的人类居住露营地之一。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人类的摇篮”。

此外,奥莫低谷还以其独特的原始部落文化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而闻名于世。谷内有奥莫国家公园和马戈(Mago)国家公园,那里目前仍居住着十几个不同的原始部落,这些部落的人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长时间与外界隔绝,许多部族文化千年不变,沿袭至今。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目前,奥莫低谷已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聚居地之一,是整个非洲部族文化传统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也是非洲原始部落最后的避难所。

一路南行,走的几乎都是泥土路,期间还不时遇到大摇大摆横穿马路的牛大爷和羊大爷,这里的牛羊都特别大牌,从不让道。车速根本快不起来。

行车途中,路上遇到的小孩,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他们只要看见有外国人乘坐的车辆经过,便会立刻停下在做的所有事情,叫喊着什么向你飞奔而来,开始是一两个,瞬间可以汇聚成一群,你都不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们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们在车前或挥动手臂,或摇摆肩膀,或扭动双跨,用简单的英语单词和他们特有的肢体语言,表达着他们的需求和情绪。车辆从他们身边驶过,他们即刻会撒开光着的脚丫,跟着汽车跑上一段。难怪埃塞人都善于奔跑。

越往南走,沿途看见的草棚也越来越简陋,小孩基本都光着脚丫,脸上拖着鼻涕,糊着泥巴,沾着苍蝇,令人心酸。

这个小女孩看上去也就6-7岁的样子,已经承担起了照顾弟妹的重任了。

这是我们半路停车休息的地方,一家当地最好的酒店,老板据说是个英国人。

从满地牲畜粪便和泥泞的窝棚,到这个花团锦簇的酒店,让我一下子有了进入天堂的既视感。

天色将晚,我们顺利抵达金卡小镇的酒店,辛苦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没有网络的夜晚,早睡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原始部落探秘?

奥莫低谷现在还是一片荒蛮原始的模样。但近年来,随着她的神秘面纱被世人揭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低谷。外来人员的进入,打破了奥莫低谷原有的宁静,那些极具非洲特色的部落文化也处在逐渐的没落和消亡之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一切终将被搬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由专业的讲解员以故事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但对于当地人来说,打破狭小地域的禁锢,获取条件更好的现代生活,一定会是在奥莫低谷历史进程中所发生过的最美好的事情。

奥莫低谷的每一个部族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的部族语言,奇特的民风民俗,另类的审美标准等等。进入部落之前,为确保安全,导游给我们请了一名精通部落语言的当地向导和两名扛枪随行的护卫人员。

在部落里面拍照需要按人头付费,标准大约是每人5比尔,但通常不止这个数。

卡洛族CarolTribe

路边遇到的一群“斑马人”。

每一个卡洛族人都是天生的人体彩绘艺术家!他们用从岩石或植物中提取的色彩涂抹身体,以漂亮的人体彩绘而闻名。

据资料描述,卡洛族姑娘们在进入青春期后,时常要忍受身体的剧痛,在胸部和腹部,用刀切割出一些口子,然后把大量竹签插进伤口,并使它们呈现一定的图案。这样,等伤口痊愈后,经过精心制作的图案便会保留在她们的胸部或腹部。她们认为自己的身体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对男人会有更大的吸引力,也更加性感和美丽。不光女人,卡洛族的男性也喜欢在身体上描绘出各种花纹,镶嵌装饰品,远远看去,每个人身上都是五颜六色的,充满了野性和时尚感。

踩高跷的少年

摩尔西族MursiTribe

摩尔西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唇盘族”。他们是埃塞乃至整个非洲最令人惊奇的部族。因为这个部族的成年女子,在下嘴唇和耳垂上,都“长”着大大的圆盘!这并非是天生的,而是人为弄成这样的。据说在很早以前,阿拉伯人入侵埃塞,为了防止部族女人被阿拉伯人抢走,就把她们的耳垂和下嘴唇割开,在里面塞上泥盘,随着年龄的增大,盘子也越换越大,为了固定盘子,还要敲掉两颗下门牙。用这种自残式的毁容,来保护本族女人,从而确保部族的繁衍。这么残忍的做法,想必在当时也是无奈之举吧。

随着历史的变迁,摩尔西族人的这种传统被一直保留,而且发展成为女人美丽的象征。姑娘未出嫁前,所戴的唇盘越大,他们家就可以获取越多的彩礼。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埃塞政府已经下令禁止这种行为,这个部族的年轻人中戴唇盘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她们的唇盘取下来的时候,长长的下嘴唇耷拉着,看起来更觉诡异。

正在生火的摩尔西族女人

今天入住的酒店坐落在一片广阔的平原上,酒店旁边有一座小山,步行到山顶大约只需要十来分钟。日落西山,余霞成绮,美丽的非洲平原在霞光的映照下,更显苍茫和隽秀。

伙伴们披着霞光的样子真好看!

在酒店大堂门前蹭网,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不过,这样的幸福,只能在白天享受到。因为到了晚上,酒店大堂的灯光便吸引了四海八荒的大小昆虫齐齐汇聚在这里,想上网?先得问问这些昆虫同不同意!刚开始的时候,想着小昆虫嘛,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不招惹它们,总还是可以与它们和谐共处片刻的吧?晚饭过后看时间尚早,便想到酒店大堂再蹭蹭网。酒店大堂空无一人,刚想进门,铺天盖地的蚂蚱、飞蛾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飞虫就轰鸣着劈头盖脸地轮番向你扑来,吓得我拔腿就逃,那架势,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03

大三尼奇部落Dassanechu

大三尼奇部落的所在地Omorate靠近边境,离肯尼亚48公里,离苏丹公里。这里临近肯尼亚边界,进入需要办理边防证。办证办公室的门口贴满了各种旅行社的LOGO宣传图,还有各式各样的签名和留言。入乡随俗,我也来一个吧。

办好边防证我们继续开车行驶了一段路,来到河边,进入村子必须要坐这种独木舟过河。

这个村子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了,村子里主要是小孩和女人,没看见几个男人。男人们应该都外出劳作去了吧。

姑娘们在空地上用歌舞欢迎我们

这位母亲其实很年轻,但已有好几个孩子了。干瘪的乳房和年轻的脸庞,就这么违和这么突兀地汇聚在一个人的身上。据说部族里的女孩大约在十一二岁就要结婚生子,每个家庭起码会生十个以上的孩子,由于环境的恶劣,婴儿的成活率极低,部族的繁衍唯有靠不停的生育来维系。

用疤痕来修饰身体在这里是普遍现象,就像我们常看见的纹身

贫穷并没有夺去她们的欢乐

毕竟是边境,赶集也还是扛个AK-47安全些

哈莫族HamarTribe

哈莫族的女人据说是非洲最美的女性,她们既有哈莫部落的特性,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她们用红泥和牛油混合起来涂抹头发,在头颈,手臂,脚上佩戴各种装饰品,身上穿着用兽皮缝制的裙子。区分哈莫族女人是否已婚的标志,就是看她们的脖颈上是否带有粗大的金属项圈,如有就是已婚,否则就是未婚。另外如果在金属项圈中间还挂着一个大大的突出来的木掾子,那就是家庭中位高权重的第一夫人。

这个应该是小夫人

右边这个应该是大夫人

哈莫族最具特色的就是他们的跳牛仪式和鞭挞仪式。跳牛仪式是哈莫族男人的成人礼,男人到了成年的时候,必须赤身裸体从一排牛的牛背上跑过三次而不跌落。如果跳牛成功,男子便可结婚生子,自己及所生的孩子就能得到族人的认可和尊重。没有跳牛成功,也可以结婚生子,但自己和所生的孩子都不能得到族人的认可和尊重。

仪式开始前需要好好装扮一下

鞭挞仪式则是针对女性。一般在跳牛仪式开始之前举行。鞭挞仪式期间,哈莫族的女人会站到手拿长鞭的心仪男人面前,吹响手里的牛角小号,跺响绑在小腿肚上的铃铛,请求面前的男人抽打她。男人如果也喜欢这个女人,便会轮圆手里的鞭子,狠狠地抽向女人的后背,男人打得越狠,说明对这个女人越喜欢,被打的女人则越高兴。男人手起鞭落,女人裸露的后背顿时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女人背上的鞭痕越多,说明她得到的爱越多。

这种让人目瞪口呆的暴力和残忍,带给哈莫族女人的除了肉体上的疼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也许在哈莫族人的眼里,爱情不只是浓情蜜意,还有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唯有经受得了鞭挞的女人,才配享受有爱的生活。

每个人的后背都伤痕累累,血肉模糊

女人们在空地上绕着圈子又唱又跳

选牛

跳牛

跳牛仪式结束已是下午5点,返回时,原以为还要像来时一样脱鞋赤脚蹚水过河,没想到正好有一辆大铲车在河边施工,司机人很好,一看我们都是中国人,热情地让我们上车,他用车把我们送过河去。这样的车,你坐过吗?

未完待续

tobecontinued

黄伟真

深圳火凤凰摄影协会会员

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会员

喜欢旅行,喜欢摄影,喜欢与人分享旅行中的故事

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h/80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