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见过吗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溃烂
虎耳草
来源产地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的全草。全年可采。但以花后采者为好。
生于阴湿处、溪旁树荫下、山间小溪旁或岩石上。
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扛、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别名石荷叶、狮子耳、耳聋草、金丝荷叶、金丝吊芙蓉。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40厘米,全体有毛。匍匐枝赤紫色,丝状,着地可生幼苗。叶数片,丛生在茎基部;圆形或肾形,肉质而厚,宽4~9厘米,先端浑圆,边缘浅裂状或波状齿,每浅裂疏生锯齿3~4个,基部心脏形或截形,上面绿色,下面带紫红色,有小圆点;叶柄长,基部膨大。花茎由叶腋抽出,比叶高2倍以上,赤色;总状花序长12~20厘米,苞片卵状椭圆形,先端尖锐,小花柄密被红紫色腺毛;萼5片,卵形,先端渐尖;花瓣5片,白色,不整齐,下面2片较大,上面3片较小;雄蕊10,不等长;蜂蕊1,子房球形,上位,花柱2歧,柱头细小。蒴果卵圆形,顶端2深裂,呈嘴状。种子卵形,具瘤状突起。花期6~7月。果期7~11月。
性味功效《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辛,寒。有小毒。
清热解毒。用于小儿发热,咳嗽气喘;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溃烂,疔疮,疖肿,湿疹。
《中药大辞典》
微苦辛,寒,有小毒。
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治风疹;湿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痔疾。
《中华本草》
味苦;辛;寒;有小毒。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主风热咳嗽,肺痈,吐血,风火牙痛,风疹瘙痒,痈肿丹毒,痔疮肿痛,毒虫咬伤,外伤出血。
脾;大肠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汁滴,或煎水熏洗。
本品有毒、勿过量。
①治中耳炎:
鲜虎耳草叶捣汁滴入耳内。
②治荨麻疹:
虎耳草、青黛。煎服。
③治风丹热毒,风火牙痛:
鲜虎耳草一两,水煎服。
④治风疹瘙痒,湿疹:
鲜虎耳草五钱至一两。煎服。
⑤治湿疹,皮肤瘙痒:
鲜虎耳草一斤,切碎,加95%酒精拌湿,再加30%酒精毫升浸泡一周,去渣,外敷患处。
⑥治肺热咳嗽气逆:
虎耳草三至六钱,冰糖半两。水煎服。
⑦治百日咳:
虎耳草一至三钱,冰糖三钱。煎服。
⑧治肺痈吐臭脓:
虎耳草四钱,忍冬叶一两。水煎二次,分服。
⑨治吐血:
虎耳草三钱,猪皮肉四两。混同剁烂;做成肉饼,加水蒸熟食。
⑩治血崩:
鲜虎耳草一至二两,加黄酒、水各半煎服。
⑾治痔疮:
虎耳草一两,水煎,加食盐少许,放罐内,坐熏,一日二次,
⑿治冻疮溃烂:
鲜虎耳草叶捣烂敷患处。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取虎耳草鲜叶数片,捣汁,纱布过滤,加适量冰片,装入滴眼瓶内备用。用时先用3%双氧水洗涤外耳道,将脓性分泌物清除干净,然后取虎耳草液滴耳,每次1~2滴,每日3次。治疗化脓性中耳炎31例,急性25例平均3天治愈,慢性6例平均7天见效。
太极本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f/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