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中耳炎,源于家长们常犯的这些错
小康一家周末带孩子出门玩耍一天后,不到一岁的宝宝回家就有点感冒症状,刚开始小康还没有太当回事,想着宝宝是出门吹风感冒了,没有做特别的处理。
谁知,第二天一早醒来,宝宝哭闹个不停,奶也没怎么喝,还总是揪自己的耳朵。
一测体温,39.6℃,小康看宝宝感冒的症状也不明显,于是用体温计分别测了宝宝的左右耳耳温,相差0.8摄氏度,她想起之前看过的育儿书籍上写,用同样的体温计,同样的方法分别测量双侧耳温,相差0.5度以上,那么温度偏高侧就有可能出现中耳炎。
小康这时也没慌乱,收拾好宝宝的物品,立刻和医院。
经耳鼻喉科医生确诊,宝宝的确是中耳炎,医生给予了宝宝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的治疗。
插一句,我们家长,在面对宝宝使用抗生素这个问题上,既不能谈“抗生素”色变,也不能过于依赖抗生素。一旦遇到细菌性中耳炎,应合理选用抗生素。
家长平时护理宝宝的时候方法很重要,尽量不要平卧、侧卧给孩子喂奶,容易造成乳汁通过婴儿短平的咽鼓管刺激中耳,从而增加中耳炎的机会。
另外,平时在给宝宝洗澡、游泳时难免可能会造成宝宝耳廓部着水。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选择用松软的棉球而不是棉签,将棉球放于外耳道片刻,这样可以将耳廓、外耳道的水吸到棉球上,不用棉签的原因是棉签可能将一部分水引入外耳道深部,反而可能引起中耳炎。
中耳炎,顾名思义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都属于中耳。
中耳炎为婴幼儿常见呼吸道感染之一,绝大多数为细菌感染,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细菌感染所致的中耳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并发于急性传染病、鼓膜外伤穿孔感染等。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最主要的症状为耳痛,患儿哭闹,体温升高,可伴随患耳听力减退,病程稍久的还可能出现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则耳痛及全身症状随之减轻。
此时,如果行耳镜检查,早期可见鼓膜充血、膨隆,穿孔后耳道内有多量脓性分泌物。
中耳炎的治疗应采取全身抗感染治疗,应用广谱足量抗生素。鼓膜穿孔的患儿,应同时往耳内滴用抗生素滴耳液。
中耳炎只要得到及时恰当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炎症消退后鼓膜也会自行愈合。患儿在完成抗生素治疗后,应该找医生复诊。
家长如何给宝宝使用滴耳液:
1.最好是趁宝宝睡着以后,将宝宝的头歪向一侧,轻轻地将宝宝的耳廓向下和向后拉伸。
2.将药液按医生指定的滴数,滴进宝宝耳内。
3.家长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耳屏几次,以利于药液流入耳内才能真正发挥药效。
编辑:Dr.K审稿:健康科普分会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f/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