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造影检查的标准摄片操作医学影像
「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影像医学操作常规》,是一本从放射科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的实用好书!列举了X线、CT、MRI那些基本设备操作及摆位规范等。
第一章X线摄影常规第五节消化系统检查
目录一、食道吞钡检查或吞碘检查
二、胃、十二指肠吞钡或吞碘造影检查
三、低张十二指肠造影
四、小肠造影
五、肠套叠空气灌肠的诊断和复位
六、结肠造影
七、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八、术中胆道造影
九、经T形管胆道造影
一、食道吞钡检查或吞碘检查
1.吞咽梗阻感及异物感的患者采用吞钡检查。
2.食管穿孔与纵隔瘘、气管瘘、外伤均采用碘造影。
3.观察左心房增大情况以及了解食道外疾病与食道的关系。
食道静脉曲张正在或近1周内出血患者。
1.常规胸部透视。
2.通常取站立位,按病情及检查要求用不同浓度的钡剂。先取右前斜位,嘱病人吞服钡剂以后,在透视下先注意吞咽动作,并跟随钡剂走行逐段观察食管的充盈扩张和收缩排空情况,直至钡剂经贲门口进入胃内。右前斜位检查后,再取左前斜位及正位检查。
3.在透视过程中选择病变显示最清楚的位置摄取点片,包括充盈像和黏膜像。
4.常规法检查无阳性发现或有可疑病变时,应进一步做食道双重造影。嘱患者取站立位,口服钡剂的同时吞咽下气体或先服产气剂一份。然后尽快大口连续吞饮高浓度钡剂,随即摄片。
1.服钡前应先作胸部透视和颈前软组织透视,了解肺部、纵隔有无病变,颈部有无肿胀和异物。
2.食道异物检查可口服浸以钡剂的棉花纤维。
3.疑有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吞咽功能失调及腐蚀性食管灸的患者,应改用有机碘溶液。
4.检查应包括贲门部位,在空腹时进行检查为好。
5.疑有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可用较温热的钡液检查,以增加其开放的机会。
6.观察早期癌肿用稠钡涂布黏膜,必要时可行低张双对比检查,晚期有吞咽困难者用稀钡。
7.检查过程中可配合各种不同的呼吸运动及体位,有利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显示。
8.疑有食管裂孔疝时,可采取头低位,并腹部加压进行观察。
二、胃、十二指肠吞钡或吞碘造影检查
1.各种胃肠道疾病。
2.上腹部肿块。
3.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复查。
4.了解胃肠道外疾病与胃肠道关系。
1.胃肠道穿孔,禁用钡剂,可以作碘剂造影。
2.急性胃肠道大出血(一般在出血停止后2周作此项检查较宜,但急性出血期间,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造影)。
3.肠梗阻病人禁止作此项检查(如确需造影者,可改用有机碘水)。
1.常规腹部透视
腹部脏器缺乏自然对比,除造影检查外,很少用于普通透视。若胃肠道穿孔或肠梗阻时,最好无采用透视检查,常能立即作出诊断。腹部透视常取站立位和卧位,注意多轴位观察。
2.常规造影
1)嘱病人于站立位吞服1~2口造影剂。第1口观察咽部和吞咽运动,随后跟踪造影剂走行,观察食道和贲门区情况。
2)服用少量造影剂(约50ml),干俯、仰卧位观察胃前后壁黏膜情况,并结合各种斜位进行观察。
3)服用足量造影剂(~ml)使胃、十二指肠充盈,利用不同体位和角度观察胃和十二指肠各部的大体轮廓、形态及充盈情况。
4)用压迫器对胃及十二指肠进行压迫,以更好地显示黏膜和病变状态。
3.气钡双重造影
分为不使用低张药物和使用低张药物2类。
1)检查中Ⅳ低张药物,如一~20mg。
2)用温开水10ml送服产气粉3~5g,注意不要暖气,充气量适度时胃体横径应达7cm,胃泡10cm左右。
3)服产气粉后2min,嘱病人吞服50~ml硫酸钡混悬液,并立即将检查床转至水平位,嘱病人在床上由左至右翻身旋转3~5圈,或以度摇摆式转动5圈,在透视下于不同体位和角度进行观察,并摄取1组不同部位和体位的双对比像,包括:
仰卧正位显示胃角切迹、胃体下部后壁。
仰卧右前斜位显示胃窦部后壁。
仰卧左前斜位显示胃体中上部后壁。
半立左前斜位显示贲门胃底部。
俯卧正位充盈像,左、右后斜位显示胃角切迹、胃窦、胃体及贲门前壁。
病人恢复立位,加服钡剂60~ml,边服钡边进行食道检查,观察食道、胃、十二指肠的充盈像,取立位或头高角观察胃底和贲门区。
用压迫器依次压迫胃体下部、胃角切迹、胃窦部及球部等处发现可疑病灶立即点片。
1.造影前禁食禁水6h以上,造影前3d停服高密度药物如铋、碘、钙和铁剂等。
2.胃内潴留液过多者,造影前用胃管抽出或口服胃复安15mg,右侧卧位1h排除。
3.常规钡餐造影,使用中等稠度的钡剂,钡水比例为1:1~1:1.5;双对比造影用%~%(w/v),颗粒小于0.5μm的高浓度、低粘稠度不易沉淀与凝集的硫酸钡混悬液。
4.服钡检查前常规做胸腹部透视,观察有无病变,尤其要注意游离气体、结石、肠梗阻、胃底气泡及其内软组织阴影等。
5.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时间最好控制在15min内完成,避免出现沉淀“龟裂”致图像朦胧。
6.胃肠道低张造影可选用的药物
1)盐酸山莨菪碱(-2)用量10~20mg。
2)解痉灵(buscopan)用量以40mg以下为宜。
3)普鲁本辛(probanthine)用量30mg。
4)胰高糖素(glucagon)用量2mg。
7.患有青光眼、前列腺疾患、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者,不宜使用-2等抗胆碱类药物,可改用胰高塘素。
8.摄片体位以显示正侧面形态,避开与骨骼及流入肠道钡剂重叠为原则,依病变的不同部位而定。必须强调连续观察,体位变换一般也要求在电视监视下进行。
三、低张十二指肠造影
1.胰头区及十二指肠病变。
2.一般胃肠常规检查发现可疑情况者。
1.青光眼。
2.前列腺疾患。
3.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
1.导管法
1)将十二指肠导管头插至十二指肠球后部。
2)肌注低张药物,如-~20mg。
3)15~20min,十二指肠完全松弛后,注入少量钡剂,观察十二指肠是否有蠕动。
4)蠕动完全消失后,注入稀钡混悬液50~ml,多轴位观察及摄片。
5)再注人空气~ml摄点片,重点观察十二指肠降部内侧缘。
2.无管法
1)常规上胃肠道检查之后,肌注低张药物。
2)用温开水5~10ml送服产气粉3g。
3)口服%~%(w/v)硫酸锟悬液约ml。
4)让患者仰卧左边抬高,然后向左转,右边抬高,使钡剂、气体进人十二指肠,造成气钡双对比像。
5)摄取十二指肠仰卧、俯卧、左、右斜位及左侧卧位片。
1.造影前禁食禁水6~12h。
2.造影后可发生暂时尿潴留,需插导尿管排尿。
3.检查后可有口干,轻度心跳过速等,无需处理。
四、小肠造影
1.小肠出血性疾病。
2.小肠不完全性肠梗阻。
3.小肠炎症性病变及肿瘤口。
4.小肠憩室
5.常规检查法未发现病变,仍高度怀疑小肠病变者。
6.胃肠钡餐检查疑有小肠病变,但尚不能确定性质者。
1.胃肠道穿孔。
2.小肠坏死。
3.急性胃肠道出血。
4.十二指肠活动性溃疡。
5.精神病患者。
1.常规造影一次口服50%(w/v)稀钡~ml,先常规观察胃、十二指肠,以后每隔30min检查1次,逐段观察小肠的充盈蠕动情况,直至追查钡剂至回盲部为止。
2.气钡双对比造影
1)插管前15min口服胃复安20mg。
2)经鼻或口腔将带有金属头的十二指肠管插入胃中,让患者取仰卧右后斜位或俯卧右前斜位。在透视下不断推动导管,待管头通过幽门后向前插到十二指肠空肠曲时抽出导丝,并将导管加以固定。
3)将16%~20%(w/v)钡混悬液~0ml加温到C,然后经导管以每分钟75~ml的速度连续灌注,当钡首通过回盲部时即停止灌注,立即肌注低张药物,然后经导管注入适量空气摄屈双对比像。
1.检查前1~2d食少渣饮食,造影前晚服用缓泻剂,造影前禁食禁水6h以上。
2.插管前对咽反射明显的病人可给予1%利多卡因作咽喉部喷雾麻醉。
3.一般导丝只需插到胃角切迹附近,导管头到达幽门时动作要轻柔,以避免幽门痉挛。
4.钡剂灌注速度为每分钟75~ml,要求在透视下连续灌注,密切观察钡首走行,并逐段推压检查。
5.低张药物不宜过早注射,否则肠道缺乏动力,影响钡剂的推进。
6.在灌钡注气的过程中,应注意钡剂在小肠内的走行、充盈情况,及时点片。
五、肠套叠空气灌肠的诊断和复位
临床高度怀疑患者有肠套叠;肠套叠在48h以内无血便或在24h以内有血便。
患儿有休克、脱水、肠坏死及腹膜刺激征象;立位腹平片有穿孔。
1.空气灌肠前应先立位透视胸腹部或摄立位腹平片。
2.复位前由临床医生无用镇静药、解痉药,如冬眠灵、阿托品。
3.将Foley氏管头部涂上石腊油,插入肛门,肛管气囊内注入10~15ml气体将肛门堵塞,接上空气灌肠机。
4.先进行诊断性空气灌肠,诊断压力为8kPa(60mmHg),在透视荧光屏上观察气柱前进情况,当见到杯口及软组织块影时,可即摄片,以确定肠套叠的诊断。
5.对诊断已经确定的病例,如无上述肠套叠复位的禁忌证,可逐渐增加压力,通常复位压力为10.7~13.3kPa(80~mmHg),最高压力不能超过16.0kPa(mmHg)。维持空气压力约5min以后再停歇,必要时可作适当的肿块按摩。
6.肠套叠复位时可见气体突然进入小肠,肿块消失,回肠充气。
1.空气灌肠前要检查空气灌肠机功能是否完善,Foley氏管气囊有无漏气。
2.注气时要根据肠管退回的难易及套鞘的宽度来决定压力,以免压力过高造成肠穿孔。
3.复位后应继续观察,并给予活性炭粉1.0g口服,如患儿安静入睡,腹痛消失,血便消失,24h后大便有炭粉排出,为肠套叠复位成功的标志。
4.在进行此项检查时,应用铅橡皮保护患儿生殖器部位。
5.整复过程中临床医生必须到场。
六、结肠造影
1.结肠肿瘤、息肉。
2.结肠慢性炎症。
3.结肠先天性异常。
4.结肠梗阻及肠套叠的诊断和整复。
1.结肠穿孔。
2.结肠急性炎症。
3.疑有结肠坏死。
4.肛裂疼痛无法忍受插管者。
1.常规钡剂灌肠造影
1)插管成功后,透视胸、腹部。于透视下经肛管缓慢注人钡剂,使各段结肠充盈直至盲肠,观察钡剂的流动状态和各部位结肠的充盈情况,点片。
2)嘱病人将钡剂大部分排出,干俯卧位摄一大片观察全部结肠黏膜。
3)必要时可由肛管注人气体造成双对比像。
2.气钡双对比造影
1)检查前5min肌注低张药物,如-~20mg。
2)插管成功后,透视胸、腹部。于透视下经肛管缓慢注入钡剂,至横结肠中部时停止注钡(钡浆用量约~ml)。
3)注入气体驱使钡剂充盈全结肠,嘱患者转体4~5圈后,不同体位观察各部位结肠并点片。
1.造影前1天迸低脂、少渣饮食;造影前晚服缓泻剂,并大量饮水。
2.检查当日晨起空腹;检查前1~2h作清洁灌肠。
3.传统法造影钡浆浓度为20%~40%(w/v);双对比造影使用70%-80%(w/v)高浓、低粘的硫酸钡混悬液。
4.注气时要慢,气体注入量约~0ml,见右半结肠直径扩张约5cm即可停止注气。
5.检查中应采用多种体位仔细观察,并摄取必要的点片或大片、加压片。
6.年老体弱和不适宜多翻动的病人,可作稀钡灌肠。钡浆浓度15%~20%(w/v)。
7.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作钡灌肠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避免引起水中毒,不宜用大量水作清洁灌肠,可甩少量生理盐水或用开塞露通便或根本不作清洁灌肠。
2)调制钡剂宜甩等渗生理盐水。
3)肛管插入不宜过深,以免越过狭窄段而致漏诊;灌肠压力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以免狭窄段被扩张,影响诊断。
4)钡剂到达扩大段就可以停灌,不必将扩大段全部充盈,以免引起水中毒。
8.检查结束后,应入工排出9抽出或清洁灌肠)钡剂,以免钡剂干结发生各种梗阻。
七、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1.梗阻性黄疸原因不明者。
2.临床怀疑胆道疾患,口服或静脉胆道造影未证实者。
3.疑有胰腺肿瘤或慢性胰腺炎者。
4.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5.X线或内窥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外有压迫征象者。
1.碘过敏者。
1,急性胆道感染。
2.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病程在4周以内。
3.胰腺假性囊肿。
4.全身状况差,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5.忌作胃镜检查者。
1.检查前作碘过敏试验及测定血清淀粉酶,禁食6~8h。
2.术前15min肌注安定10mg,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或-~20mg。
3.咽部用利多卡因作喷雾麻醉后,于电视透视下将导管插至泛特氏壶腹口部,注人少量60%泛影葡胺,如胰管显影,再缓慢注入2~5ml,如胆总管显影,可注入10~20ml,充盈满意后选择体位点片。
1.常用60%泛影葡胺。该造影剂对胰管上皮无刺激性,亦无激活胰蛋白酶原的作用,安全剂量范围较大。正常胰管充盈约需2~5ml,胆管约需10~15ml,胆囊约需50~80ml。
2.注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一旦发现造影剂迸入胰实质应立即停止注射。
4.胰管充盈和排空均较快,充盈满意时应尽快点片。
5.疑胰、胆管有梗阻时应摄延缓片(30,60min),观察造影剂的排空情况。
6.头低足高位及左侧卧辅助千胆管充盈。
7.必要时可加压观察胆囊结石,适时点片。
8.术后应连续3d检查血清和尿中淀粉酶。
9.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内窥镜所致脏器穿孔、破裂,注射性胰腺炎、胆道感染、败血症等。
八、术中胆道造影
1.胆系切开检查之前,了解胆系病变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2.术中了解结石的部位、大小和数日。
3.鉴别梗阻性黄疸的原因。
1.碘过敏者。
2.胆系急性炎症。
3.胆道大出血。
4.病情危重或严重黄疸。
1.经胆囊、胆囊管或总胆管直接穿刺。
2.穿人胆系后,先抽吸胆汁;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注人造影剂10~20ml,并立即摄片。
1.造影剂用12.5%碘化钠或30%胆影葡胺。
2.要注意避免空气注入,注速要慢、压力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括约肌痉挛,或造影剂注入肠道,导致胆道充填不足或阴影相互重叠,影响诊断。
3.因在手术室进行,须注意无菌和消毒的要求。
4.因系床边摄片,应注意射线的防护。
九、经T形管胆道造影
1.胆道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者。
2.拔引流管前了解胆道情况者。
3.无严重胆道感染症状,引流出的胆汁清亮而不混浊者。
1.胆系出血和严重感染。
2.碘过敏者。
3.心、肾功能严重损害。
1.造影前用生理盐水冲洗胆道,将胆汁尽量抽出,排出气体。
2.透视下缓慢注入造影剂,充盈满意后立即点片;15min后再摄片,观察造影剂自然排空情况。
3.造影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胆道或加用抗生索。
1.注药时压力不能过高,速度不能过快,注射中应注意防止空气进入,以免造成误诊。
2.造影剂用30%泛影葡胺或30%胆影葡胺。经管注入胆影葡胺总量不得超过60ml。
3.造影体位最好取头低30度角仰卧位,右侧略抬高,应注意肝管充盈情况。
胸部透视检查需要注意这几点!#医学影像每日笔记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zd/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