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肿大可能预示不同的疾病,淋巴结肿大
当我们生病时候,身体总会发出一些信号来提示我们,比如:发烧、发炎等等...这是免疫系统在保护我们。「淋巴系统」就是主管免疫功能的核心,今天让我们来说一说~
什么是淋巴?
我们平时所说的淋巴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器官,是由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结、淋巴细胞组成。这些淋巴组织遍布我们全身,人体大约有-个淋巴结,直径在2-10毫米左右。
对外是我们身体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者异物作战的前线哨所,对内要监视体内衰老、恶变的细胞和组织。
淋巴结肿大,可能有哪些原因
淋巴结肿大是身体疾病的警报器,特别是颈部的淋巴结,位置很浅,肿大后很容易被发现。但是淋巴结肿大不一定就是肿瘤,它可能是多种疾病的预示。
1.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的最常见原因就是淋巴结炎症,通常是因为一些急慢性炎症,或者全身的感染性疾病引起的。
淋巴结炎急性期表现为摸起来柔软、无黏连,并有红、肿、热和痛;慢性期摸起来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能活动。
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可能是口腔或呼吸道感染;
耳周的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中耳炎或腮腺炎;
腋窝的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乳腺炎;
腹股沟的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盆腔炎或外阴部炎症等。
通常感染性疾病治愈后,淋巴结也会慢慢恢复正常。
2.淋巴结核近些年,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结核病有所抬头,结核病也会引起淋巴结肿大,表现为串珠样排列、无压痛,且可能相互融合。淋巴结核通常没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如果脓肿破溃会引起淋巴结干酪样坏死。
轻者除了淋巴结肿大没有其他症状,严重的往往伴随盗汗、虚弱、发热、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
3.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某些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增生(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HIV感染、化学药物(如别嘌呤醇、奎尼丁、青霉素类等)都可能引起全身性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4.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肿瘤,比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等,以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多见,多首先出现在颈部或锁骨上,深部的淋巴结在胸腔纵膈或腹腔也会肿大,还会侵犯脾脏、肝脏或者骨髓里去。
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是无痛性、进行性的,有时候伴随长期或周期性发热、消瘦、多汗、瘙痒等全身症状,到了晚期会出现肝脾肿大。
5.淋巴结转移癌另外一种可怕的恶性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结转移癌,就是别处的癌细胞通过淋巴引流跑到淋巴结中。比如甲状腺癌、鼻咽癌、食管癌、肺癌、乳腺癌和消化道的肿瘤,都可能通过淋巴结转移。
转移的淋巴结肿大一般是无痛的,摸起来很硬,而且跟组织粘连,固定不动、可能是单个也可能是多个融合,短期内增长较快。
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如果无意中发现自己有肿大的淋巴结,应该怎么办呢?接收到淋巴结发出的警报,可以先进行自检——
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去轻轻按压,检查身体各处的浅表淋巴结,可以用打圈的方式,从上到下,耳前、耳后、颌下、锁骨上、颈部、腋窝、腹股沟、膝后腘窝都要查一下。
如果淋巴结肿大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摸起来较为柔软、能活动、按压后疼痛,一般是良性的,可能是身体出现的急慢性炎症引起的,可观察对应的炎症消除后,淋巴结是否能恢复。如果属于缓慢增大、周围无红肿、无压痛、活动性差,摸起来比较硬,而且炎症治疗后依然肿大的淋巴结,就要及时就医排查了。
去医院就诊后,一般确诊需要先通过触诊确定淋巴结的状态,配合身体的其他症状,通过抽血做化验、超声检查、B超、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血流信号等。如果有必要,还要进行淋巴结穿刺活检。
当然,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这个身体的健康警报器出现问题,千万不要妄自诊断,最好还是咨询专业医生吧。
怎样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
1.正常淋巴结可在皮下自由移动,摸起来滑溜溜的。异常淋巴结的活动性往往不好,或者好几个融合在一起成团出现。
2.正常情况下的淋巴结不会很大,而当颈部和腋下的淋巴结直径超过了1cm,腹股沟区的直径超过了1.5cm,就算淋巴结异常肿大了;当淋巴结直径大于2cm时,恶性肿瘤风险增加。
3.良性淋巴结一般质地偏软,边界清楚。恶性淋巴结摸起来质地坚硬,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或者融合。
4.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常有疼痛,触痛明显,可伴有发热或邻近部位感染病灶。恶性淋巴结肿大常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6件小事助你远离淋巴瘤
1.定期针对性体检,特别是家族中有类似病例患者的人群,对癌症早期检出意义重大。
2.淋巴瘤也是一种“压力病”,应注意别劳累,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避免熬夜,劳逸结合;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
3.注意预防和治疗易诱发淋巴瘤的细菌、病毒感染,感冒、溃疡等感染性疾病也要及时治疗。
4.避免接触致癌化学物质,尽量少染发,少接触有机溶剂、杀虫剂、除草剂、农药、化肥等,装修材料选择环保型,新装修的房间要充分通风。
5.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多吃新鲜果蔬,减少脂肪摄入,不吃或少吃腌制、油炸食物等。
6.动静结合,加强体育锻炼,运动是健康之源,可选择游泳、慢跑等全身有氧运动,或者做一些瑜伽、普拉提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h/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