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养生论五十二中耳炎

正气养生论(五十二)中耳炎

一、中耳炎概述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产生炎症,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称为耳脓、耳疳,中医认为是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好发儿童及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常单侧感染。分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中耳炎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中耳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常见中耳炎种类:

1、骨疡型中耳炎:又称坏死型中耳炎或肉芽型中耳炎,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成。其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

2、单纯型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常见的中耳炎类型,由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又称咽鼓管室型。其特点;耳流脓,多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脓量会增多。

3、卡他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通气及引流功能障碍而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多见小儿致聋原因之一。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卡他性中耳炎症状为耳闷、耳闭塞感、耳鸣、听力减退,在擤鼻、改变头位或牵拉耳廓听力有暂时改善。

4、胆脂瘤型中耳炎:并非真是平时所说的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胆脂瘤性特点:耳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

二、中耳炎病因

1、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感冒后咽部、鼻部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引起中耳炎。常见致病菌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鼻涕中含大量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3、游泳时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4、如婴幼儿仰卧位吃奶,幼儿咽鼓管较平直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5、吸烟(吸二手烟)引起中耳炎。吸烟引起全身性动脉硬化,香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血液黏度增加,给内耳供应血液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听力。

6、长时间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

三、中耳炎症状

1、耳痛:继发感染时有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

2、耳鸣:间歇性,可闻及气过水声。

3、耳闷:急性者耳内阻塞胀闷,头晕。慢性者仅有阻塞感。

4、听力减退: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减退,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

5、如引起鼓膜穿孔,可有血水样脓性分泌物。穿孔后耳聋、疼痛反而减轻。

6、急性期有发热、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

四、中耳炎预防

1、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2、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鼻腔通畅。

3、洗澡洗头时注意不让水进入耳内。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4、补充营养素

1)每天补充锰,耳部疾病与缺乏锰有关。

2)维生素A、D及E乳剂可控制感染。小孩使用一茶匙鱼肝油代替。

3)维生素C每天分成数次。

5、教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孩子够大的时候该教他擤鼻涕时要温和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导致耳朵感染。教孩子不要捏住鼻子强忍喷嚏。

6、喂奶时要小心。避免在婴儿仰面躺着的时候用瓶子喂奶或其他婴儿食品,

7、让孩子远离病源。中耳炎大多由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让孩子远离染病儿童将有助于减少他/她耳朵感染的危险。

8、戒烟。与无烟家庭相比,和吸烟者一起生活的孩子更易患中耳炎。

9、积极锻炼。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预防感冒。

五、中耳炎中医调治

中医认为肝胆湿热引起耳部常见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属风聋、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范畴。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1、辨证施治:

1)风邪滞窍:

A、症状:感冒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

方剂:银翘散合通气散。

加减:耳胀闭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

鼓室内有积液,加木通、泽泻各10g.

功效:疏风散邪,行气宣痞。

B、症状:风寒雍遏肺经,全身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耳内闷胀,听力下降等。

方剂:三拗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功效:肺散寒通窍。

2、痰湿聚耳:

症状: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检查见鼓膜有弧形水平线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等。

方剂: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

功效:健脾升清,利湿通窍。

3、气血瘀络:

症状: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鼓膜内陷明显或有增厚,粘连萎缩;等。

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加减:头晕,腰膝酸软,肾精虚弱,加六味地黄丸或耳聋左慈丸,内服。

功效:活血通络,聪耳开窍。

2、针灸:

穴位:外关、合谷、耳门、听会、听宫、翳风、太阳、角孙、阿是穴等耳边穴位。

1)用两手中指指腹端按揉听宫、听会、下关穴各2分钟。

2)轻揉耳门、听宫、翳风、外关、中渚穴各2分钟,并配合梳理头皮、拿颈项、擦大椎治疗。

3、按摩:

按揉耳轮:从上到下按揉抻拉,两手前后刮耳朵,手指旋转耳道把手搓热,双手搓腰眼,加强肾功能。

六、中耳炎民间偏方

1、黄连10克,冰片1克。(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日2—3次。)适用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黄连15克(打碎),冰片1克,乙醇(75%)毫升。(先按常规消毒后将本液滴耳,每次2滴,每日2次。)适用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3、银菊茶,银花10克,菊花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清热解毒。适用化脓性中耳炎。

4、绿豆黄豆羹:绿豆g,黄豆80g,红糖g。加适量清水煮烂。适用肝胆湿热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5、白茯苓粥:白茯苓15g,粳米50g。白茯苓研细末,与粳米煮成稠粥。适用化脓性中耳炎。

6、扁豆山药糜:白术15g,山药18g,白扁豆20g,红糖适量。白术煎汤取汁,与其他煲汤炖烂。适用脾虚湿困型化脓性中耳炎。

七、中耳炎饮食保健

1、饮食宜忌:

1)宜吃清淡、易咀嚼、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清热、消炎、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丝瓜、荠菜、蓬蒿、黄瓜、苦瓜、猕猴桃等。忌吃油炸、烧烤性食物。如油条、,烧饼、饼干、炸串、烧鹅等

2)均衡饮食,起居劳作有度,上网不要通宵达旦。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减少吸烟、喝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到传染感冒的场合,保持鼻、咽及耳咽管的健康,防止中耳炎恶化。

3)忌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4)忌海鲜等鱼腥食物。

2、药膳:

1)银菊茶。(银花10克,菊花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属肝胆火盛、邪热外侵型化脓性中耳炎。

2)白菜薄荷芦根汤。(大白菜根3~4个,芦根10克,薄荷3克。用水煎15~30分钟,趁热分2次服下。)

功效:辛凉发散,疏风清热。适用属肝胆火盛、邪热外侵型化脓性中耳炎。

3)鸽肉木耳汤。(肉鸽1只,水发黑木耳克。加水发黑木耳,放汤炖酥,调味后食用。)

  功效:补肾培元。适用肾元亏损、邪毒停聚型化脓性中耳炎。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h/9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