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厄立特里亚的那些天
启程
年9月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训练中心)派出自己的援外培训团队踏上了前往厄立特里亚(厄特)的路程。此行是受商务部委托并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会)的大力支持,目的是为厄特医护人员送去公共卫生领域的培训。训练中心援外培训团队整装待发第一次走出国门执行援外培训,虽然训练中心援外培训团队内心里有着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但也因为对远在非洲东部厄特情况知之甚少内心里难免夹杂着些许的焦虑和不安,“到了厄特这么多培训物资怎么从机场运到宾馆和培训场地”、“培训内容和模式能不能让学员满意”、“厄特互联网建设相对落后能不能及时和国内联系”等问题萦绕在大家心中。
抵达
9月4日,当地时间上午11点左右,训练中心援外培训团队通过海关进入厄特首都阿斯马拉机场大厅那一刻,困扰在大家心中的许多问题就已经烟消云散。因为,在大厅里,大家看到了胸前带着中国国旗标志的中国援厄医疗队队员。原来,他们是中国驻厄使馆派来接大家的。搬运物资、前往宾馆、将物资送到培训场所、连接互联网、手机通讯等在国内能轻松解决在当地却困难重重的问题,在使馆和援厄医疗队的帮助下一一解决。这些支持,让训练中心援外培训团队感动不已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大家圆满完成任务的决心。
抵达厄特首都阿斯马拉中国援外医疗队前来支援筹备
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是这次厄特之行的终极目标。有了坚定的决心,还需要在很多方面扎扎实实做好准备,授课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工具、学习材料、师资队伍等等,事无巨细,样样马虎不得。
在国内,从驻厄使馆了解到了厄特培训需求和那边培训条件,训练中心援外培训团队组织专家量体裁衣,按厄方意愿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细节是魔鬼,微末之处恰恰在成败上扮演着关键角色。既然那边培训条件有限,大家又着手准备培训物资,装箱打包,大到背景板、打印机、投影仪、电脑,小到一卷胶带、一支笔、一张纸、一把剪刀,只要是培训需要的,能保障培训顺利开展的,大家都带去了厄特。
训练中心援外培训团队紧锣密鼓筹备培训班
在厄特,先是和驻厄使馆及厄特卫生部开碰头会,再次敲定了培训日程和细节。随后,来到中国医院,也就是这次培训所在地,一块刻着“Helpthewoundedandrescuethedying(救死扶伤)”的石碑映入眼帘,这不禁让大家想到,”我们组织的这次培训,最终要实现的不恰恰就如这行字所言嘛“。驻足片刻,使命感在大家心中涌动。
医院里的纪念石碑
培训开始前三方协调会
来到会场,杂乱的环境让训练中心的援外培训团队每个人眉头一紧,但很快达成共识:一定要为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是时候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乔治·莱基说:“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习者产生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效。”覆盖了近一面墙的蓝色背景板、摆在主席台上的两国国旗、能互相看到的名签,创建了严肃认真的教学环境,让学员走进会场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大家对这次培训的敬意和对他们的尊重认真态度。整洁的会场布置、足够的活动空间、丰富的教学工具,创建了舒适的教学环境,让学员进入会场那一刻就能有一种轻松自在愿意主动参与到培训中去的感受。
万事具备只待明朝
培训
9月6日,在中国驻厄使馆和厄特卫生部的支持下,为期21天的“厄立特里亚公共卫生培训班”在医院拉开帷幕。
培训班在医院开幕
担任培训主讲的,医院、石医院、海医院3位专家,分别讲授院前急救、慢性病防治及精神疾病诊疗。说起这三位专家,除了医学专家身份外,还都拥有强大的国际背景,有联合国国际救援医疗工作组成员,有留美医学博士,有留学生讲师,面对40名厄特医护人员,授课交流得心应手。
3位专家授课精彩瞬间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小组讨论、实践练习等符合成年学习者的教学方式贯穿培训始终,3位专家的互动式授课风格,创造了舒适安全的心理教学环境,让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到了培训中。创建了和学员无障碍沟通交流的教学环境,培训团队注重了解学员学习风格偏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h/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