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进展巡讲耳鼻咽
李华斌教授对年天津“变应性鼻炎(AR)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治疗方面,强调“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的原则,即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针对变应原致敏的“对因治疗”,应与各种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相辅相成,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而后李华斌教授还就新型抗组胺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理念及临床实践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该领域的新进展。
史剑波教授讲解了儿童及成人慢性鼻-鼻窦炎(CRS)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及最新进展,并做了《慢性鼻-鼻窦炎伴哮喘的治疗策略》的专题报告,指出嗅裂息肉是伴哮喘的CRS的标志之一。儿童CRS的诊疗与成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详细评估病情的基础上,应强调个体化治疗。
吕威教授解读了“鼻出血诊断和治疗指南”。强调了鼻内镜在鼻腔检查中的作用,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探讨了鼻出血的隐匿部位。肖旭平教授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围手术期出渗血的管理做了专题报告,同时也详细讲解了各类止血药物在控制出血中的作用及其优缺点。
二、耳科指南解读及专题讲座姜学钧教授在“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的专题报告中着重介绍了中耳慢性感染外科治疗的技术与发展,手术分型与主要术式,包括鼓室成形术(I、II、III型)、中耳病变切除术(乳突根治、改良根治术)以及联合手术(完壁式/开放式乳突切开、上鼓室切开重建+鼓室成形术)。
郑虹教授对“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并介绍了突聋全国多中心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指出听力曲线分型对合理、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改善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好。翟所强教授就《突聋临床问题探讨——巴曲酶临床效果报告》进行了专题讲座,分享了在突聋治疗中的宝贵经验。
刘玉和教授作了关于“常见耳源性眩晕疾病的诊疗与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着重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及前庭神经炎的临床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眼震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进展等方面内容,尤其是对BPPV治疗的各种手法复位方法、要点和技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图文并茂。
韩维举教授回顾了面神经疾病认识的历史,对面神经疾病的诊断手段及功能评价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介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Hunt综合征)的内科治疗手段,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针灸、理疗和高压氧治疗等,强调多科协作治疗的重要性。并分享了面神经疾病外科治疗的病例。
三、咽喉头颈外科指南解读及专题讲座李晓明教授讲解的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的处理及最新进展”,着重指出头颈外科医师首先应掌握多样化的颈清扫及皮瓣修复术,重视多学科协作治疗(MDT),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头颈部肿瘤的综合治疗,并提及免疫治疗有可能在头颈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需进一步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黄志刚教授就“喉癌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强调喉癌应该做到在充分的术前评估基础上再制定手术方案,有选择地进行手术。喉癌术式变化很多,原则上是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喉功能,即便是T3、T4期喉癌,也可能在保留喉功能的最小单元基础上完整切除肿瘤。此外,焦守恕教授对鼻咽癌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进行了专题讲座。
秦永教授介绍了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新进展,指出该型甲癌预后较好,B超可作为首选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术后碘治疗、TSH抑制治疗是分化型甲癌理想的治疗方案,其中手术治疗是直接影响其预后和后续治疗的重要环节,术后碘治疗可以提高中高危患者无瘤生存率。对于复发/转移的患者,仍然可以根据病灶情况选择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
四、睡眠呼吸障碍指南解读及专题讲座郑宏良教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及新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本次修订增加了更加有效的临床评价标准,并且考虑到我国临床不同于欧美的特点,对OSAHS疗效标准也进行了调整。并推荐增加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累计时间等有意义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有望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帮助。
赵玉林教授做了《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指出儿童OSAHS并发症较多,应给予足够重视。儿童OSAHS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多学科的疾病,应实行危险因素评估,治疗应做到个体化和系统化。
在本次巡讲活动的最后,张欣欣教授做了题为《临床科研设计》的专题报告,结合实例对如何进行前瞻性临床科研设计进行了讲解。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部房玉新主任做了《新媒体形式下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的精彩报告,报告了杂志近年来的创新发展,并对杂志官方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h/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