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非洲研究年会专题研讨之三中非共建

年12月5日,首届中国非洲研究年会暨“新冠疫情下的非洲形势及走势”学术研讨会第三分会场研讨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远达厅举行。第三分会场的主题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与减贫合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厄立特里亚、卢旺达大使舒展和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齐国强先后担任主持人,商务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外经贸咨询顾问委员会非洲研究小组组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成安和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李智彪先后担任评论人。来自湘潭大学、中央党校、湖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跨文化交流研究会、南昌大学、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单位的14位学者参加了本场研讨。图为第三分会场现场第一时段有8位学者发言。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院长洪永红教授以湖南省为例,介绍了非洲非资源型产品进口的必要性和障碍,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与建议。他指出,基于实现中非经贸博览会战略决策、彰显湖南自贸区与其他自贸区区别、深化湖南与非洲经贸合作等的需要,扩大对非洲非资源型产品进口有其必要性,但也面临着我国对非洲产品检验检疫环节“一刀切”、缺乏资金支持等障碍。洪永红教授还介绍了湖南省人大为克服障碍,通过法制手段加以改进的具体措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罗建波教授提出了对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几点认识。他认为,与非洲国家进行治国理念的交流重点是分享,互学互鉴,以及培养国家发展稳定复兴和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共识,同时还需要着眼于民族统一、制度建设和政党建设这三个难题。解决这三个难题需要独立自主的精神,深化改革的路径,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凝聚国家与社会共识。他还指出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对非关系应保有的态度与原则。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副秘书长肖皓教授指出了当前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非洲进行双循环合作的重要性。肖皓教授认为,在供给层面人口与资源没有转变成红利,“干中学”效应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需求层面,储蓄红利、资本积累不够,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的关系没有理顺。面对这些问题,肖皓教授提出了今后中非合作的原则及方向,并就两层面问题的解决给出了建议。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赵浩兴院长认为,在当前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非洲大陆自贸区就是非洲版的强大内循环机制。在非洲国家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非洲大陆自贸区通过重点国家、节点国家带动片区,最后实现非洲整体发展。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红教授及她的团队在通过组织湖南的一些企业进行调研座谈后,充分了解了当前国内企业在中非经贸合作中的挑战与困惑。她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国内企业面临三个挑战:第一,订单萎缩,人工成本增加,国内需求减少;第二,跨国结算的金融风险、汇率风险高,回款难;第三,在外贸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外销转内销面临着国内外巨大消费习惯等差异的影响。面对这一困境,在中非经贸合作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推动跨境电商,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并进一步增加惠企的措施。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论坛》编辑部主任、《区域与全球发展》编辑部主任张颖教授认为,中非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中非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一带一路”倡议和“非洲大陆自贸区”具有相同的理念,目标和使命。中非双方应该通过加强沟通机制化、推动建立中非自贸区、扩大金融合作、加强数字化建设和发挥中方基建优势等措施来实现二者的对接。南昌大学非洲贸易与投资研究所副所长毛小明教授指出,中非合作理念在江西提出的时间较早,江西和非洲的合作历史长。年,江西就开始在对非援助方面与非洲国家积极合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江西和非洲的合作带动了一大批企业走向非洲。但有关江西和非洲合作的研究相对滞后,落后于二者合作的实践。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所张锐研究员认为,非洲能源转型的核心目标是建构现代低碳经济适用的能源体系。行动重点在清洁能源的开发、输送和转型动能三个方面。目前,非洲能源转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体制、融资、人才、决策、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挑战。对此,他提出以基建为核心,以全产业链投资为抓手,创新援助方式,避免政治困境的建议。王成安在对这一时段的发言进行评论时指出,国际资源产品价格下跌、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等原因导致非洲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加强对非援助、对非投资和促进对非贸易是改善非洲经济的有效措施。图为第三分会场现场第二时段有6位学者发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继森教授探讨了中国减贫经验在非洲的传播以及中非产能合作机制设计,他指出当前许多非洲国家对中国脱贫经验的分享有需求,提出开办巡展,利用当地电台播放等传播途径,并提出中非产能合作机制设计原则,包括强调中非产业互补性,机制设计要以解决非洲失业率作为关键任务、与提高劳动力素质相结合等建议。中国非洲研究院《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编审安春英分析了新冠疫情对非洲减贫进程的影响,她提出了当前新冠疫情影响在非洲的四方面表现,包括粮食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贫困程度加剧、政府用于减贫的财政支出减少、社会保障网建设不完善导致的负面影响等。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张艳茹副教授分析了中非渔业减贫合作的进展与前景,介绍了非洲渔业经济发展概况、中非渔业减贫合作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当前中非远洋渔业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技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中非渔业合作目前存在逐渐组织化、基地化的发展趋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非盟研究中心副主任翟风杰教授分析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埃塞俄比亚的实践,她介绍了埃塞俄比亚教育体系概况,介绍了以需求为导向的TVET教育系统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中国与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合作情况,并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埃塞俄比亚的发展提出建议。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胡登全教授发言题目为《非洲孔子学院研究的成就及展望》,他介绍了近些年孔子学院的相关成就,包括其对教育学、传播学、国际教育学的影响等,并以肯尼亚孔子学院的相关案例分析孔子学院目前面临的问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地区合作室主任祝鸣发言题目为《关于中非双方升级公共外交的初步思考》,分别从公共外交在中国的情况、中国对非洲的公共外交以及非洲对中国的公共外交三个方面论述,并对中国在非洲公共外交从对研究者、对管理层以及对向外讲述中国故事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李智彪对该时段的发言做出点评,他认为,第一,新冠疫情使非洲粮食短缺、失业人口激增等问题更加凸显;第二,非洲渔业发展趋于成熟,但鱼类资源却急剧缩减,该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第三,中非合作需要调动非洲方面主动性,不能单方面依靠中方推动。(来源:中国非洲研究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h/86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