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乳腺癌术后PETCT应用及典

病例分享

开篇先分享一篇文献,用数字说话:

来源:丁香园作者:徐澈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且肿瘤相关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约有20%~30%患者发生局部或远期复发,而化疗、激素治疗以及HER-2靶向治疗均可提高复发患者的生存率。然而,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监测和随访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各大医疗中心的Taghipour教授就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评估中是否准确开展了一项临床试验,其结果发表于NuclMedCommun杂志上。

该研究纳入92例女性患者,平均随访23.7个月,共进行次PET/CT扫描。其中,次(62%)为阳性,出现可疑灶,次(38%)为阴性。乳腺癌患者随访中第4次及之后的PET/C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7.7、98.1、98.8、96.3及97.7%。

临床无复发征象的患者共拍摄次,其中有10.5%出现可疑灶;而临床疑似复发患者共拍摄次,PET/CT可排除13.4%假阳性患者。而6.7%(9/)无临床复发证据或临床治疗有效患者和27.7%(81/)临床疑似复发患者,其PET/CT扫描结果显示治疗方案需行调整。

随访中PET/CT显像均为阴性的人群(23例)与至少有一次阳性的人群(69例)相比,总生存期有显著差别,其中,出现至少一次阳性的69例患者中,有41例死亡;而显像均为阴性的23例患者中仅死亡3人。以上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示,乳腺癌患者术后进行4次及以上的18F-FDGPET/CT扫描对临床评估、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意义。且对临床疑似复发病例进行PET/CT扫描更有意义,因此,应避免对于临床无复发或转移迹象、或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4次及以上的PET/CT扫描。

下面分享我院PET/CT中心典型病例(济医附院~以核为贵~整理):

病例1

简要病史:

患者,女性,53岁,-5行"左乳CA改良根治术",后行化疗治疗。-5行"左乳复发病灶扩大切除+左侧内乳淋巴结清扫术",后行放疗治疗。-8行"卵巢去势术"。4月前复查CEA略升高,并有上升趋势,-12查CEA>ng/ml。家属诉复查CT及B超提示(-)。

左侧乳腺CA术后、放化疗后,左侧锁骨上区、双侧内乳区及前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代谢增高,提示淋巴结转移

同一患者,胸骨左侧局部骨质破坏,代谢增高,考虑胸骨转移SUVmax8.1

可见,乳腺癌术后,疑似转移的,有必要做PET/CT进一步明确。

病例2

简要病史:

患者,女性,39岁,左侧乳腺基底细胞CA术后7年,.3发现肝转移,化疗6次,.9结束。

左侧乳腺CA术后改变,未见局部复发征象

肝转移瘤治疗后,肝右叶病灶仍残存活性SUVmax9.7

小肠高代谢病灶

升结肠高代谢病灶

升结肠高代谢病灶,肠周高代谢肿大淋巴结

升结肠、小肠肠壁增厚,升结肠周围多发淋巴结转移SUVmax:14.8。

综上所示:

①左侧乳腺手术区域7年无复发;

②肝脏转移灶出现不到2年,而化疗不见好转;

③升结肠壁增厚,肠周高代谢淋巴结;

④小肠壁增厚,代谢升高~

乳腺癌肝转移常见,而肠源性肝转移更常见,大胆设想一下,有没有这种可能:患者乳腺癌实际已控制,而肝上的病灶是由肠道转移来的?如果是这样,明确肠道病灶的病理类型后再按肠道肿瘤的化疗方案治疗,效果会不会更好?事实如何,尚待随访。看到肠道的病灶后,特意追问了一下病史,患者是有黑便史的,假如没有这个PET/CT检查,可能直到患者有更严重的症状我们才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yh/85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