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慢性
慢性中耳炎是有持续的慢性的引流物(大于6周)和鼓膜化脓性穿孔。症状为无痛性耳漏且伴有传导性耳聋。并发症包括耳内息肉,胆脂瘤和其他感染。治疗需要每日几次彻底清洗耳道,仔细祛除肉芽组织,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生素。严重的病人需应用抗生素和手术治疗。
慢性中耳炎可起源于急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机械性外伤、热或化学灼伤、气流伤或医源性损伤(如鼓膜切开通气管置入术后)。而且,伴有颅面畸形的患者(例如Down氏病,猫叫综合征,唇裂和(或)腭裂,腭心脸综合征[Shprintzen综合征])发病率增加。
慢性中耳炎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洗澡、游泳水进入中耳后加重。感染常由革兰氏阴性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导致无痛性的,化脓性的,有时有臭味的耳漏。持续的慢性中耳炎常引起中耳的破坏性病变(如砧骨长突的坏死)或耳内息肉(肉芽组织通过鼓膜穿孔脱出到耳道)。耳内息肉表示病变较严重,多数提示为胆脂瘤。
胆脂瘤是慢性中耳炎后,中耳,乳突和上鼓室的上皮增生而形成的。溶解酶,如胆脂瘤产生的胶原酶,可以破坏周围的骨和软组织。胆脂瘤本身也是感染的孳生处;化脓性迷路炎,面瘫,颅内脓肿都可能发生。
症状与体征慢性中耳炎常表现为传导性耳聋和耳漏。除非发生相关的颞骨骨炎,疼痛很少见。鼓膜穿孔并流脓,耳道被肉芽组织堆砌和浸渍。
胆脂瘤型中耳炎时中耳有白色的碎屑,可见从穿孔的鼓膜脱出的有分泌物的息肉样团块,外耳道被黏脓性肉芽样组织阻塞。
诊断诊断通常基于临床。引流物要做细菌培养。怀疑有胆脂瘤或其他并发症时要做CT或MRI检查,这些检查可以显示颞骨内和颅内的病变(如迷路炎,听骨和颞骨的腐蚀,脓肿)。
治疗冲洗和局部抗生素滴耳
祛除肉芽组织
将微温的醋酸和无菌水1:1混合,用球形注射器每日3次冲洗耳道,冲洗后局部滴入患耳10滴氧氟沙星,每天2次,持续14天。
当出现肉芽组织时,用显微器械祛除肉芽组织,或用硝酸银棒烧灼。用0.3%环丙沙星和0.1%地塞米松滴耳7~10天。
病变加重时需要全身的抗生素治疗,阿莫西林每8小时服用~mg,共10天,或三代头孢菌素,随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对治疗的反应来调整抗生素。
有上鼓室或鼓膜边缘性穿孔和持续性鼓膜中央穿孔的病人应考虑行鼓室成形术,鼓室成形术也应可以修复中断的听骨链。
胆脂瘤必须手术清除;因为经常有复发,中耳的重建常在6到8个月后的二期手术完成。
Thea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jc/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