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腺瘤与绒毛状腺瘤

北京治雀斑的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_10008086.html

经典病例1

小肠腺瘤与绒毛状腺瘤

一、概述

1.肉眼所见目前为上报道小肠腺瘤病例多为隆起型,且多为有蒂或亚蒂,直径0.5~5.0cm,腺瘤越大是绒毛状腺瘤的可能性越大。近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普及,也发现表面平坦型腺瘤(图13-1)。

图13-1表面型回肠腺瘤的实体显微镜像(EMR病例)

可见Ⅱa+Ⅱc样形态,凹陷部分与周围相比由小腺管构成

2.病理学检查所见组织学上可将小肠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及绒毛状腺瘤3种类型(图13-2)。关于小肠腺瘤癌变问题,绒毛成分比重越大越容易癌变,其至有人报道部分绒毛状腺瘤已经癌变。由于小肠腺瘤的报道病例较少,需要今后进一步探讨。

图13-2回肠腺瘤的组织学所见

a.低度倍镜下组织学像(与图12-1为同一病例)

b.可见中度异型性的管状腺瘤(HEx50)

二、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1.性别、年龄本病男女之比为1.4:1,男性多发,发病年龄从青年至老年均可有无一定发病倾向。

2.发病率小肠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1%~2%,比较少见。据八尾等对-年间日本报道小肠腺瘤的统计,发现小肠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比例是1:2.5,而小肠腺瘤仅占小肠良性肿瘤的6.1%。

3.病变部位据八尾等报道-年统计的小肠腺瘤病例有70.6%发生于空肠,但-年日本文献统计仅有30%发生于空肠。Wilson等报道小肠腺瘤的58.8%发生于回肠,而发生于回肠的腺瘤据八尾等报道约42.9%发生于距Bauhin回盲瓣40cm以内肠管。

4.临床症状较小的小肠腺瘤无特征性临床症状,文献报道病例多是因肠梗阻和肠套叠引起的腹痛和呕吐作为首发症状,也可有便血和贫血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三、影像学所见

1.X线所见目前为止报道小肠腺瘤均作为隆起性病变,表面多呈结节颗粒状。较大的小肠腺瘤因引起肠套叠而被发现,近年来也发现小的表面型腺瘤,压迫像可见中心有不规则钡斑的Ⅱa+Ⅱc样透亮像(图13-3)。

图13-3小肠腺瘤的口服钡剂小肠X线充盈像

可见中央伴有钡斑的透亮区

2.内镜所见小肠腺瘤多为带蒂或亚蒂隆起型,也可观察到表面型腺瘤(图13-4a),较大的肿瘤也可有分叶状改变,多不伴有糜烂及溃疡,色素散布内镜观察也可有较小的凹陷型病变(图13-4b)。

图13-4表面型回肠腺瘤的内镜像

a.可见回肠末端轻度发红、中央凹陷的隆起性病变

b.色素散布内镜观察像

四、诊断

X线检查判定小肠腺瘤的良恶性比较困难,可能的话最好实施内镜下采集活体标本行组织学检查。文献报道绒毛状腺瘤并发癌的正确诊断率仅为33.3%,较低。临床上对直径2cm以上的小肠绒毛腺瘤、管状绒毛腺瘤,需要腺瘤完整摘除后实施详细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五、鉴别诊断

1.小肠脂肪瘤脂肪瘤具有黏膜下肿瘤的特征,表面光滑的隆起型病变,X线检查见透过性良好,用力压迫可明显改变其形状。

2.Peutz-Jeghers息肉本腺瘤有蒂或无蒂,表面呈分叶状。

六、治疗与预后

直径2cm以上的小肠腺瘤是实施包括肿瘤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的适应证。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小肠腺瘤,从技术和安全性考虑基底部10mm者可实施息肉摘除术,表面型小肠腺瘤则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的适应证。对于无并发小肠腺瘤恶变的病例,一般预后良好。(韩少良崔修铮译)

本文来自:《小肠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

主编:八尾恒良饭田三雄主译:韩少良

兴华之雷锋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by/98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