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肥大的常见并发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m.39.net/pf/a_4892460.html

一、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生活中约有80%的儿童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听力损失,是儿童的重要致聋原因之一,严重可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

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有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两种。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鼻―鼻窦炎可引起腺样体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又阻碍了鼻腔的引流,进一步加重了鼻―鼻窦炎,二者又共同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流,逐渐形成负压,并进一步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渗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三、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

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

四、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畅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如果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鼻咽或鼻腔疾病引起的,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积极治疗鼻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以自愈,所以不必过于担心。但应注意治疗鼻炎鼻窦炎,可以适当使用鼻喷激素、鼻内减充血剂等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行咽鼓管吹张治疗。如果病情迁延不愈时间大于3个月,或者反复发作者,可以考虑做鼓膜切开及置管手术,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6个月,最长至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重点在于宣、清、补肺、渗湿通窍,旨在清除鼻、鼻咽及咽鼓管的炎症性充血肿胀,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常用中药石菖蒲、泽泻、茯苓等渗湿通窍,旨在使咽鼓管通畅引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enmeshoutui.com/jbby/83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